非遗IP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升温、文创市场的蓬勃发展,“非遗”这个大IP正在不断爆发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生命力。除了亮相文化综艺类节目、联合大热IP进行品牌联合营销,还有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东家等网络平台在即将到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联合举办首届“非遗购物节”……这都是以商业赋能文创生态,推动非遗IP产业链化,让非遗以创新姿态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毕六福(右)依照古法手工制伞
从前几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借着美食卖到断货的各种传统厨具;热播剧《延禧攻略》中展示的昆曲、刺绣、绒花、缂丝、打树花等非遗元素;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西安鼓乐、长安楮皮纸制作技艺、竹篾灯笼编制技艺、木轮大车技艺、凤翔木版年画等非遗元素渗透在剧中的每个细节,让观众津津乐道;近期的热播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更是让年轻观众更好地了解国粹京剧……
与普通商品不同,非遗产品蕴含独特的文化性和故事性,当遇上优质的平台,牵手合作,更有助于撬动非遗文创IP产业链。以京东为例,据了解,自2019年8月京东非遗业务上线以来,已有近百家非遗商家入驻。在非遗品牌推介方面,京东利用平台资源,将入驻的非遗相关企业与作品带入更广泛的销售和营销体系中,努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非遗品牌的成长。比如非遗老字号王星记在2019年入驻京东非遗后,业绩得到了显著提升,今年4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0%。王星记4月在京东非遗开启直播,掌门人孙亚青亲自掌镜,介绍非遗扇技艺,短短三小时内成交额环比增长14倍,俘获了无数年轻粉丝。
非遗诚然已经突破年龄层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敞开怀抱接受、喜欢。近日,酷狗音乐通过大数据分析发布《酷狗非遗音乐图鉴》,据统计,非遗相关音乐累计播放574亿次,时长约32亿小时,相当于36.5万年。每个月都有1亿多名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网友流连非遗音乐。而随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日俱增,非遗也迎来了市场爆发的良机。比如6月1日全天,京东非遗手艺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43%。
有观点认为,IP化发展将是推动文化资源丰富、实现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推动非遗由文化“遗产”变成文化“财产”,“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资产”。在挖掘非遗IP价值的活化传承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陈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