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户、器官捐献、临终关怀……深大新闻学子用深度调查探温大社会

记者 韩文嘉 实习生 蔡敏铃
2016-04-28 06:19
摘要

27日,在深圳大学科技楼报告厅,深大传播学院的大四学子们登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并接受评委老师们的犀利发问。黑户、器官捐献、临终关怀、性别歧视……学生们带来了众多视野新锐的深度调查新闻作...

IMG_3

同学们将毕设作品印刷成册

“希望我们的报道能够引起大家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关注。”

“新闻学子也要有华强北的精神——‘不出货就是失败’”。

27日,在深圳大学科技楼报告厅,深大传播学院的大四学子们登上舞台,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并接受评委老师们的犀利发问。黑户、器官捐献、临终关怀、性别歧视……学生们带来了众多视野新锐的深度调查新闻作品,以飨一年一度的毕业设计答辩。

IMG_1

深大毕设答辩现场,未已小组在进行“逝去与重生”作品答辩。

“小众题材”探温大社会

为期三天的毕业设计答辩是传播学院每年的重头戏,人气十足。许多同学们都早早地来到现场占位,还有不少同学都站在走道上听完全场。深大校长李清泉也作为“神秘嘉宾”来到现场观摩,他表示,现在传播学院的毕设答辩越来越火,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对自己四年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做出展示。

据介绍,今年的传播学院毕业项目内容非常丰富,包括10部影视作品、5项新媒体产品设计、20项创新产品或商业项目推广及10部深度调查新闻作品,作品题材丰富,大多数作品完成度较高。

历来最受关注的则是新闻学专业的答辩。在今年,许多毕设作品从题材设置上就颇吸引眼球。例如黑who小组的“深圳‘黑户’群体深度调查”,babyboom小组的“二胎政策下就业性别歧视系列报道”,海胆儿七号的“深圳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调查”……同学们的选题大多从小切口进入社会进行深度挖掘,展示出社会中多个领域的不同面貌。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会停歇

作为普通学生去调查采访这些深度话题,同学们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做《临终关怀》选题的吴丕昱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寻找案例,他们采用的方式是跟随宁养院工作人员一起去探访病人,逐步熟悉之后,才能够打开这些病人的心扉。“政府部门久攻不下,不要羞涩,要发挥你所有的人脉,如果遇到不接受采访的对象,电话打不通,直接当面登门拜访,正面PK。”《逝去与重生》小组的组员刘震分享道。

遗体捐献、器官捐献、殡仪馆、医院、死亡……这些似乎充满了血腥和冰冷的词汇,难免在人们心中留下几分阴影。而未已小组这个由5个女生和1个男生组成的团队仍选择了器官捐献这个题材,他们以《逝去与重生》为题,剖析深圳器官捐赠现象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刚开始我们也有些犹豫和恐惧,但当我们接触到这些捐献者、协调员、志愿者的时候,我们才明白,这些恐惧只是源于不了解。”未已小组的同学们表示。“在采访中,我们受到的震撼越多,就越会去包容、关注这些现象,我们对器官捐赠的关注不会因为毕业设计的落幕而停歇。”在现场,未已小组还请到了器官协调员高敏来到现场,并对器官捐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IMG_2

深大校长李清泉来现场观摩。

深大毕设答辩已坚持20年

为何深大毕设答辩这么火?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晓华介绍,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以毕业论文来结束大学生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毕业综合训练以及公开答辩始于20年前,原因是新闻传播学科是应用学科,学生在校四年除完成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还需要真正能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作品和产品,接受社会的检验,才能毕业后很好地适应社会。

“毕业设计和答辩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经过半年左右的全力以赴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挖掘课题、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怀,用他们的视角和能力呈现、关注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王晓华说,以公开毕业答辩的方式呈现毕业作品,是为了训练学生提案和表达能力。实践证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毕业设计改革符合应用学科教育的规律,这一教育理念也受到了学界高度关注,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编辑 白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