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了“中国经济前沿”丛书·《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源泉(第1卷):改革、资源能源与气候变化》。报告预测指出,中国在2021-2030年或会出现增长的再加速,达到7.5%的年均增长率,在2030年之前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本书通过模型分析确定了中国过去60多年各时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定量分析了体制和结构因素对增长和TFP(全要素生产率)的正负影响。增长核算发现各时期资本对增长的贡献呈上升趋势。但过去十几年资本生产率发生了显著的下降,使整体经济从规模收益不变转向规模收益递减。
增长核算还发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TFP(全要素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但主要原因并非科技进步,而是改革带来的非国有经济部门快速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城市化等体制和结构因素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TFP近十几年来显著下降,主要由三个因素导致:其一是行政管理成本上升,其二是消费率下降和过度投资,其三是债务杠杆率快速上升影响了金融效率。这三个因素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该报告认为,需求侧的分析说明,TFP(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与内需不足密切相关。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替代关系,特别是在中长期和在初始投资率特别高的情况下,持续用宽松政策刺激投资会导致投资和消费之间比例失调,造成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和资本生产率下降。当前货币政策应回归中性,政府政策的重点应转向改善政府支出结构,增加公共服务供应,完善社会保障,调整收入分配,促进消费回升,同时减少行政干预,确保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基于模型分析结果和对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的分析,该报告预测指出,如果能够加快改革,实现结构再平衡,去杠杆、改善收入分配以促使消费率回升,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预测2016~2020年能够保持年均6.2%左右的增长率,在2021~2030年还会出现增长的再加速,达到7.5%的年均增长率。中国将在2030年之前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将是一条更可持续、更有利于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发展路径。
该报告同时认为,自2012年起,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增长减速过程。鉴于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等偏上收入阶段),中国能否正确应对这个减速挑战,关乎其是否能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这个经济发展的大命题。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不应该按照周期性框架去寻求见底反弹(V字形),而应该着眼于消除体制性障碍,挖掘生产要素(劳动力)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力,保持中国经济在与发展阶段相符合的减速区间增长,即尽可能平滑而缓慢地减速(L字形),直至完成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过渡。
报告建议,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把新型城镇化转化为经济增长源泉。新型城镇化具有从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固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角色,已经得到决策者和研究者的充分关注。例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的一项举措,称其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蔡昉和王美艳(Wang and Cai, 2015)也具体测算了农民工市民化可能扩大消费内需的程度。把新型城镇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联系起来,该报告认为城镇化对提高劳动力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高潜在增长率有重要作用。
编辑 董晓敏 实习编辑 黄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