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减肥?基因告诉你秘诀!

读特记者 闻坤 实习生 卢希廷 文/图
2017-06-21 17:21
摘要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华大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多组学方法研究中国人群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华大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多组学方法研究中国人群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这项研究阐明了肥胖的起因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为建立肥胖病精准分子分型临床转归精准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最新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Medicine。

肥胖已经成为世界性流行疾病,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主要风险因子之一。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我国成人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相比,上升了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4.3个百分点,超重肥胖问题在我国凸显。 

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和肥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1)肠道微生物可以改变宿主对能量的摄取和贮存,成为肥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2)肥胖个体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基因丰富度比正常人群偏低,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比值也偏低;3)研究表明肥胖个体通过饮食干预或者胃旁路手术(RYGB)降低体重后,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比值升高;4)肠道微生物移植实验表明肠道微生物和肥胖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研究肠道微生物和肥胖的关系对肥胖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

 

来自华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采集了257个来自健康人群、肥胖人群、经缩胃手术治疗的肥胖人群的粪便样本和临床指标,通过宏基因组关联分析和MLG方法,进行肥胖相关基因的分类学研究和功能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肥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升高,促炎症因子、AAA和BCAA的产生增高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宏基因组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揭著业表示近年来在队列研究和干预援救研究中运用多组学方法预测肥胖进程和评估干预效能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但我国此类研究非常匮乏本研究是首次利用多组学方法研究中国人群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通过建立宏基因组和临床指标的分类和预测模型以及预后判断相关的组学特征谱,为确保我国在肥胖的精准预测和治疗方向处于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闻坤 实习生 卢希廷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