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农具,城里人见过几件?东莞古稀老伯自办展览“留住乡愁”

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惠涛文/图
2016-04-27 03:32
摘要

在东莞市大朗镇蔡边村,一间300平方米的民楼,数百件有着时代特色的农具,以及八仙桌、鸡公碗、鸡公车、豆腐箩、饭桶、大红花轿、葵伞叶制作的雨具等带有浓厚农村气息的生活用品,琳琅满目。

653760663403319588

镰刀、鱼篓、石磨、犁、耙、风车、打谷机、缝纫机、独轮车……这些农具,已日益淡出农民的生活,却承载着悠久的农耕文明。

在东莞市大朗镇蔡边村,一间300平方米的民楼,数百件有着时代特色的农具,以及八仙桌、鸡公碗、鸡公车、豆腐箩、饭桶、大红花轿、葵伞叶制作的雨具等带有浓厚农村气息的生活用品,琳琅满目。

15637552155912204

在这里,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农耕时代的村民生活,它们是“留住乡愁”的精神财富,也是宝贵的发展资源。

在这个由村民自办的展览室,记者见到了村民称为“伦叔”、年届七旬的业余讲解员钟炳伦。伦叔说,有时候,他看着这些上个世纪用过的石磙、木锨、锄头、木刨、辘轳……感觉特别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

658687943844537367

伦叔告诉记者,那时候,满地金黄稻谷丰收时,他会同其他村民一样,用镰刀把稻谷割完,然后用稻谷机进行脱粒。太阳出来时,把稻谷摊开在地堂晒,翻上一遍又一遍,这叫“翻场”,等稻谷晒干了,拖来风车进行筛谷,之后把稻谷放到石磨里碾谷。如果家里没有牲畜,只得自己一遍一遍地拖拉碾谷,历经辛苦才收获大米。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农家艰辛的生动写照。

他在一个榨油槽前,伦叔告诉记者:“现在的食用油,大多是由机器榨出来的。但从前,食用油基本上由人工在油槽里榨出来。”伦叔给记者示范了如何使用这一种榨油器具,整个榨油过程一目了然。

伦叔指着一个用几根竹篾做成的工具笑着告诉记者,这叫老鼠剪,是专门用来捕捉老鼠的,成功率很高。

除了比较简陋的农具,在展馆的玻璃柜里,还陈列着一些精美的陶瓷、木制品,如雕刻有竹子、鱼等图案的“箸垒”筷子筒,伦叔说,那些图案寓意年年有余、竹报平安。

413226686939857516

“村里许多人时常来这里看,小孩子感觉特别新鲜,总是围农具转来转去,问东问西。”伦叔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蔡边村大部分村民已不再依靠农业维生,家里的农具也闲置起来。

“那个吃苦受累,缺吃少穿的农耕年代已经过去了。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一段历史,村委会决定建一个农具展览室。”伦叔告诉记者,2006年,蔡边村在福德堂筹建了这间农具展览室,由他负责展品的整理与介绍。

当得知村委会要筹办展览室,村民踊跃捐赠农具。有些村民还把民国地契、老式收音机、大烟枪等具有历史价值的藏品都送到了展览室。

746582424004487245

十年过去,小小的展览室收集的展品超过300件,每年都吸引大量游人来参观,成为一个活生生的风土民情教材。

“我们希望下一代能从这里了解村庄的历史,传承村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伦叔说。

编辑 欧阳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