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街道服务大厅内,综合窗口统一受理平台的工作人员热忱地为市民提供服务。
4月,对于深圳的家长们来说,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为孩子申请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位。而让不少家长们点赞的是:申请手续越来越简化、提交的证明材料越来越少。
“往年要提前一两个月往返政府多个部门开具包括就业证明、参保证明、计生证明、租赁合同在内的各类证明材料,带着原件和复印件厚厚一摞去办理手续。现在,拿上少量必要的证件原件直接前往学校,现场验证、后台比对,一两分钟就办好。”不少家长反映说。
这一变化其实得益于深圳着力推动的“织网工程”,通过实施该工程,深圳建立起了全市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源库,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 实现了数据的部门之间横向共享和数据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纵向贯通,为各部门证照比对、提高效率提供了一个共享互认平台。目前该公共信息资源库已联通10个区(新区)和23家市直部门,已导入公安、教育、卫生计生、劳动社保、民政、住建、统计等部门的业务数据达38亿条,通过自动清洗比对,已关联1000多万人口,200多万商事主体,79万栋楼1000多万间房的信息。
“数据共享”不仅让“百姓少跑路、数据多跑腿”成为现实,也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以上述积分入学工作的变化为例,依托‘织网工程’公共信息资源库建成的电子数据比对系统,不仅学生家长感受到巨大的便利,政府部门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入学申请资料的复审只需要数小时,平均每个学生信息比对耗时0.26秒;而往年需要3至5天。”市社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其实, “织网工程”作为深圳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开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探索,首次实现了我国特大型城市政府数据的大集中和大共享,为全国政务信息共享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路径;首次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统一部署了一套综合信息平台,为智慧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型奠定了基础;首次将网格化服务管理与政务信息化密切结合,为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建立了长效机制。
“织网工程”正悄然而深刻地改变着城市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我们或许再也不用苦恼该怎样证明“我妈是我妈”。
城市快速发展倒逼社会治理理念变革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深圳已成为突破千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严重倒挂的人口和迅速膨胀的城市,给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带来沉重压力。
“但在大数据时代,一方面,政府作为数据的最大拥有者,在进行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时候却很难准确地掌握各类信息,对这些信息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够全面,在制定或实施相关政策的时候,其科学性、实用性难以保证。”市社工委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公共政策涉及的服务对象到底在哪里?公共政策是不是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随着服务对象的变化,未来的财政支出需增加多少……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数据的支撑。而另一方面,类似“证明我妈是我妈”这样老百姓为了一纸证明跑断腿的困局,在深圳也并不少见。
以深圳市积分入户办理为例,需要在深圳及原户籍地两地往返办理,仅深圳市就需要前往至少6个不同的部门(含相关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具学历证书及验证证明、社保证明、房地产权利证书等8类材料。再以宝安区为例,区级层面共入驻25个职能部门,职责涵盖582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通过对其中企业和居民最常办理的88项事项进行统计后发现,证照批文(包括各种证照、证明、批文、鉴定报告及其他办事结果)总数为489个、附件311个,企业和居民在进行事项申请时,需多次提交相关证照。
“织网工程”让市民的信息一目了然
面对问题,深圳提出通过实施“织网工程”, 将大数据的手段和方法引入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领域。目前,“织网工程”已经搭建起“一库一队伍,两网两系统”(基础信息资源库、网格信息员队伍、决策分析应用支撑平台、社会治理协同工作平台、社区家园网、社区综合信息采集系统)的基本架构,建成覆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的综合信息平台,让信息资源能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地互通共享。通俗一点说,“织网工程”就是让散落在各处的信息联通起来,为更多部门所用,为全体市民服务。
其中,建成全市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源库,打破“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通过市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联通和汇集相关信息资源,在全国率先建成了集人口、法人、房屋和空间地理信息于一体并动态准确的城市级公共信息资源库。
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避免基础信息多头采集和反复扰民。在科学划分社区基础网格的基础上,按照减员增效的原则,整合了基层原有出租屋、计生、城管等部门从事基础信息采集的人员,组建一支统一采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网格信息员队伍,构建起“定格定责、采办分离”的网格化工作模式。
搭建社会治理协同工作平台,避免事件信息重复分拨和多头处理。将各类社会事件进行统一编码,建立统一的分级分类标准,并明确了事件处理主体,使各类事件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派到具体部门并得到快速处理。
实现社区家园网全覆盖,将政府服务延伸到每个社区。基于全市统一的社区家园网管理平台,为全市每个社区开发建设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社区家园网子网站,社区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参与社区事务、办理个人事项、享受公共服务。
建成全市统一的社区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基层信息统一采集。网格信息员通过移动智能采集终端使用全市统一的采集系统,动态采集网格内的实有人口、法人(机构)、房屋、城市部件等基础信息以及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等事件信息。
搭建决策分析应用支撑平台,发挥大数据作用。基于“织网工程”大数据库,建成全市统一的决策分析应用支撑平台,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和开展便民服务提供支撑。
由这六个主要方面构成的“织网工程”,成为深圳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开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探索,为智慧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型奠定了基础。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社会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武良成说,深圳“织网工程”其实是一个大数据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深圳人的名下,你的来龙去脉都将一清二楚,比如你的出生、父母、籍贯、何时调入深圳、现在的工作地点、住的地方在哪里在这个系统中都是有数据的,可以这么说,这样一个大数据一旦完善形成,“我妈是我妈”的证明在数据中是可以找得到。“织网工程”就相当于是一个最基础的母数据,基于这个母数据,可以挖掘出许多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应用。
数据多跑路百姓就可以少跑腿
目前,“织网工程”大数据在社会服务管理、城市规划、经济布局、以及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决策分析支持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应用逐步增多,教育、卫生、民政、住建等部门在积分入学、敬老优待证办理、高龄老人津贴、居住证办理、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健康进社区等方面进行二次开发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老百姓少跑腿”。
不仅如此,“织网工程”也正在推进政府工作流程再造,以老年证发放为例,以往我市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需要本人携带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照片到社区工作站办理老年证申请手续。社区工作站完成受理后,需依次提交到街道办民政科、区民政局、市民政局进行逐级审核,历经9个环节,最后老年证发放到老人手中往往需要2至3个月。“织网工程”实施以后,通过老年证办理流程再造,由民政部门直接基于市公共信息资源库,主动查找符合办证条件的老年人信息,并将相关信息推送至制证部门办证,通过邮寄或网格员送证上门的方式,将老年证送至老年人手中,时间缩短至一周,实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谈及“织网工程”,深圳市社工委专职副主任陈东平表示,“织网工程”并不是象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个信息化工程,而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的方式来构建新的基层治理和管理体系,希望通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来“倒逼”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织网工程’的一个核心是要让政府内部能够协同起来,不再条块分割。”陈东平说,原来每一个政府部门都会基于自己的业务逻辑,纵向地构筑起自己的业务体系,但在横向上,当老百姓要办事时,就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壁垒,“织网工程”就是要构建一个集人口、房屋、法人、城市部件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加上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库,构成一个统一的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既可以横向支撑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也能实现纵向的层级管理,每个不同的管理层级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授权,而对老百姓来说,则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将政府由传统的审批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为老百姓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服务。
编辑 欧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