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特邀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获奖剧目《母亲》来深演出。于6月21日、22日,在深圳市少年宫剧场为鹏城观众奉上一场感人肺腑的原创大戏。
作为文博会的重磅演出项目,评剧《母亲》根据“七七”事变中的英雄母亲邓玉芬的事迹创作而成,编剧刘锦云,导演张曼君,由中国评剧院举全院之力倾情呈现,堪为近几年来同类题材剧目中,难得的一台有分量有质量的作品,以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情动大江南北。
据了解,中国评剧院成立于1955年,是文化部领导下的艺术团体。她的前身是1953年组建的隶属于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中国评剧团。建院方针:“以演现代戏为主的国家级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本次来深演出的评剧《母亲》,也荣获了第十五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导演张曼君善于以异乎寻常的天马行空在当代舞台语境中驰骋想象,用诗意盎然的时空韵致描摹现实中的撕心裂肺及痛不欲生,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艺术家气质。
评剧《母亲》与《焦裕禄》一样,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而成。《母亲》的原型是一位生活于北京市密云县石城镇张家坟村的普通妇女,她叫邓玉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的丈夫和五个儿子都牺牲了。她一次又一次失去亲人,一直坚持与敌人斗争,被誉为“当代佘太君”。如何把这样一位英雄母亲树立在评剧舞台上,却是一个创作难题。戏剧创作的大忌是重复,六个亲人一次次从一个女人面前永远地消失,这是何其残酷的现实?如何在戏曲舞台上表现?如何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如何把握节奏,使戏不拖沓,不沉闷?如何在重复之中产生变化?《母亲》创作团队交出了一份令人十分满意的答卷。
创作手法感人肺腑
说起《母亲》的导演过程,导演张曼君介绍,其实这部剧酝酿了一年之久,如何让这个故事更加鲜活、感人,成了这位擅长排演女性情感题材的著名导演犯了难。“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她的内心应该是很痛苦的、很悲壮的。”
表现母亲这一角色的情感,在张曼君看来,并不是简单的事。既要悲壮,却又不失伤感;既要看上去这个人物内心平静淡然,又能让观众看着痛彻心扉。“所以我选用了倒叙加插叙的叙述方式,演员在台上塑造人物时的无泪,却让观众更加为这个角色伤心动容。”
据介绍,《母亲》一开场,邓玉芬便是以年老的姿态登场亮相。全剧中,她就像是一个平静的讲述者,为观众讲述着她那平淡而不平凡的人生:是怎么与老汉成亲,又是怎么将孩子们一一送上战场……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母亲又是这些故事中的主角,或欢快或悲情的场面,尽显这位母亲内心的情感变化。
“尽管是反映抗战题材的主旋律作品,但在展现手法上并没有特别血腥的战争场面,有的是中华民族淳朴的民风,有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慈祥的母亲、风趣的老汉、精灵般的孩子…。”王院长如是说,这些角色之间的情感表达以及面对生死所表现出的淡然,更让人看着心痛,更能催人泪下。评剧《母亲》的人物刻画不低沉,也不拔高,导演所强调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的统一,实际的完成度相当出色。这除了中国评剧院出色的演员配置之外,导演对戏曲的熟识、认知和感悟起到决定性作用。
《母亲》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大幕拉开,在“月牙五更,盼儿归”的歌唱声中,一群北方妇女提篮舞蹈,“母亲”从她们中间走了出来。给观众的感觉,她,是她们中的一员,是千千万万个母亲之中的一份子,她很平凡,没有英雄的光环。随着戏剧情节的进展,我们逐渐感受到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与日寇斗争,献出了一个又一个亲人,面临了一次又一次与亲人的永久离别,她悲愤,她痛苦,但她绝不退缩。经历了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欢笑的人群,喧闹的锣鼓,在母亲那里,变成了无声的世界,只有笑脸,没有声音……这种变形的戏剧处理,是巨大的胜利的喜悦与无法言表的失去至亲的痛苦交并的异样呈现。戏剧的结尾是年老的母亲又回到那一群普普通通的母亲之中,与大幕拉开时的舞蹈相呼应。舞蹈,在评剧《母亲》之中化作了内涵丰富的戏剧语汇,向观众述说着……如同国画中的留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一曲《望儿归》贯彻全场催人泪下
为了更好的体现《母亲》一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剧中还适当引用当年的民歌及其相关元素,如:“民国二十六年,华北起狼烟”及根据冀东民歌“绣灯笼”而创作的该剧主题歌“望儿归”等,以增加时代感和真实感。特别是贯穿全场的“一更里天黑黑,掌起那灯儿望儿归……”一曲《望儿归》让观众潸然泪下,不仅烘托了气氛,更唱出了母亲的心声。
评剧《母亲》以其形式上反常规的陌生感、内容上完全戏曲化的行云流水般无缝对接而令人称道。该剧表演上具有明显的歌舞特征,其典型性突破体现在“歌队”的运用上,不局限于形式,而是一种角色贯穿,是对整体意识流叙事方式的二度解读。“歌队”或与主人公私语,或将内心外化,或烘托喜怒哀乐的整体气氛,调度紧凑,功能性非常强,并具有行动中的象征意义,比如“人圈”中的群舞,比如“生仔”时的伴舞等等。“歌队”的听觉形象以由河北民歌《叹五更》改编的《望儿归》为主旋律,“一更里天黑黑,掌起灯儿望儿归……”这不仅是剧中人的生存咏叹,也是编导和主创们的情怀咏叹、历史咏叹和时代咏叹,特别是这个主旋律与剧中人酣畅淋漓的评剧声腔相互映衬,整体音乐气质大气凝练,悲怆苍凉。
据介绍,该剧音乐唱腔设计由中国评剧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王亚勋和中国评剧院国家评剧作曲家刘文田以及东方歌舞团音乐总监赵石军共同担任。走心入戏的音乐,则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评剧《母亲》无论对题材的把握还是艺术形式的探索,都可说是现代戏曲的一个成功范例。通过诗性哲理的角度,以更加深邃高远的文化内涵取代僵化呆板的单向灌输;又充分汲取戏曲之长,以更加新颖抒情的心灵写意取代繁复堆砌的视觉呈现。它回归到人类情感最质朴的源头,以诗化情思找到了不同群体精神的最大交集。相信6月21日、22日即将在深圳少年宫上演的这场评剧《母亲》,将为深圳观众带来一次通达心灵、感人肺腑的体验。
介绍了这么多,但小编知道读特粉丝们最关心的是下面这个!
读特新闻客户端福利回馈读者,将组织“读特观剧团”准备了100张票,于2017年6月22日20:00邀你一起看剧!有兴趣的“剧迷读者”千万不要错过哦!
要怎么抢票?看这里!
1.首先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读特APP。(已经下载了读特APP的伙伴忽略此步骤)
2.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申领页面。
3. 填写姓名、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后,确认申领,每人两张门票。
4. 申领成功后,请耐心等待,读特工作人员会发送短信到您手机上,收到短信后按照短信内容取票。
收到短信的小伙伴们可以在6月22日当天晚上20:00,直接前往深圳市少年宫~
抢票请戳这↓↓
编辑 程思玮 见习编辑 陈湛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