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公布《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19)》。深圳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继上年在重点城市中排名居首后,再次蝉联第一。深圳网上政务服务水平领先全国,凭的是什么?深圳一项项扎实创新的政务服务举措,详实细致的效率提升数据,可以揭秘这一成绩背后的支撑。
政务服务主题集成“指尖办事”成常态
办事难不难,是市民和企业衡量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深圳近年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以数字政府建设推动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市民获得感持续增强。
目前,深圳已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在此基础上,深圳站在办事人角度,围绕申请人办成一件事的过程,对相关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打包",推出包括”我要提取公积金“、”我要开饭馆“等2493个主题集成服务,其中“一件事导办”服务1166个,“一件事一次办”1327个,基本覆盖市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深圳式主题集成服务打破了系统、部门、地域壁垒,通过对多个政务服务事项融合串接、优化重组,实现了将不易理解的政府专业术语“翻译”成日常生活的”我要干什么“,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办理情形特征的个性化材料、流程清单,让群众办事不再迷茫。数据显示,通过“一件事一次办",办理环节、审批时限、提交材料、表单填报的压减率分别达到了60.06%、39.02%、46.41%和49.02%,改革效果显著。
此外,深圳积极推进覆盖范围广、应用频率高的政务服务事项向移动端延伸,”指尖办事"成为深圳市民生活新常态。“i深圳”APP自2019年初上线,现已实现全市95%以上个人事项和70%以上法人事项掌上办理。“i深圳”APP累计下载数超过1700万,注册用户数超900万,月活用户数超500万。
减审批优服务驱动营商环境提升
办事效率高不高,也是市民最容易感知的政务服务水准指标。深圳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断优化审批体制机制,优化办事流程。减审批优服务已成为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驱动引擎。
目前,深圳已在人才引进、高龄津贴申请、商事登记、住房租赁等212项量大高频的服务事项实现了无人干预自动审批服务(“秒批"),真正做到了政府24小时不关门。以人才引进为例,改革前申请人需在接收单位或代理机构、行政服务大厅窗口和公安户籍窗口跑动至少3次以上。毕业季,大量毕业生集中前往办事窗口,大排长龙,甚至“一号难求”。而“秒批”改革后,申请人只需在网上提交信息,系统自动审批,即时出具结果,可直接到户籍窗口办理落户,行政效率大幅提升。人才引进实施以来,已有40万申请人通过”秒批“办理业务。
除了"秒批",还有“秒报“。2019年底,深圳又创新推出”无感申办“服务。在数据互信互认互用基础上,用户授权系统读取个人或企业电子证照或相关数据,并自动填充表单信息、推送电子材料,从而实现办事信息少填或不填、申请材料少交或不交。目前“无感申办”事项已达196项,均为高频民生事项。后续该模式有将进一步拓展,今后,群众办事只需带“一张脸”就行。
疫情期间出新招服务企业复工复产
新冠疫情发生后,足不出户在家云办事,成为市民和企业的迫切需求。深圳线上政务服务优势凸显,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力支撑。
疫情发生后,深圳上线了“深i您—自主申报“平台,提供统一的疫情健康状态自主申报渠道,向需要关爱的人群提供精准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市民手机”亮码“无接触通行模式。
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危”中寻机,深圳上线”深i企—精准服务企业"平台,实现企业诉求“一键提交”,政府部门快速反馈。目前,37个市级单位、91个区级单位已进驻诉求响应平台,为3341家企业解决4506件诉求,办结率达99%,企业对政府服务满意率达99.6%。
疫情防控期间惠企政策频密出台,存在内容繁杂、信息不对称、解读成本高等问题。为实现政策落到实处,深圳在“i深圳”APP和广东政务服务网上线“抗疫惠企政策精准办“服务。截至目前,已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将市、区发布的63个惠企政策文件分解成237个政策点、录入政策库,还为每个政策点打上标签,并提供在线办理指南和申报服务平台,真正做到了惠企政策“找得到、看得懂、办得了”。
政务服务“好差评”深入人心
政务服务好不好,最终还是市民说了算,一条畅通的民意反馈渠道不可或缺。2019年10月,深圳推出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向企业群众需求导向转变,更加注重群众满意度,提供有温度、有速度和有态度的“好评”服务。
据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市政务服务好差评渠道覆盖率已达100%,好评率为99%以上,差评做到100%回访,并能在10个工作日内得到满意答复。作为民心的晴雨表,“好差评”系统还对群众评价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精准识别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助力政务服务机构“对症下药”,深入改作风提效能。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陈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