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退出巴黎协定 气候政治会成历史名词吗?

陈冰
2017-06-15 10:22
摘要

你说气候政治是一门闹剧也好,总好过战争吧?

最近,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了《巴黎气象协定》,可能是这半年内最糟糕的国际新闻了。在气候议题中以带头大哥自居的美国,今日悍然离场,令其他国家面面相觑,坐立不安。值得关注的并非只有美国的外交走向,还有最近30年全球各政府致力打造的气候政治,很可能即将走入死胡同。如果这个“局”散了,气候问题失去关注度,想要重组就难了。


从上世纪70年代“浪漫”环保主义

自从上世纪70年代环保主义浪潮被点燃之后,在这40年里,环保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这个理论非常有说服力: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总会枯竭,破坏了以后,子孙后代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全世界所有国家——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伊斯兰国家、非洲欠发达国家,都认可了这一套理论。行动者并非只有致力于绿色项目的NGO们,还有主权国家,尤其是可能将成为全球变暖、大物污染牺牲品的国家——比如太平洋、印度洋岛国们。而媒体则在反复宣称,“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挑战”,“气候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共产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此问题上,都应属于利益共同体。这些话在反复强调多年后,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在后冷战的国际秩序里,“全球共治”成为一个关键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问题专家认为,主权国家的对手并非是彼此,而应该是面对全球化问题。他们开了一个长长的清单,比如说,恐怖主义、妇女权益、儿童教育、气候问题、海洋开发、能源枯竭、外层空间探索等等。只要打开联合国官方网站,这些全球性问题都被一一罗列,甚至连战争期间遗留未清扫的地雷,也是一个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去解决的严峻问题。在这些全球性问题上,气候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也是全球治理的优先发展项目,也是合作最深入的领域之一。


必须承认,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也是积极的。长达数百年的国与国之间尔虞我诈的实力较量,早已令人厌倦,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国际关系逻辑,最后的结果将走向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即是对抗与冲突。

而全球共治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是某种被建构的新型国家相处之道。通俗地说,就是国与国之间,不要相互较劲,要一起谈合作,一起解决问题,然后实现互惠共赢。在这种情况下,后冷战时代的外交活动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多个国家领导人外交的主题都与全球共治有关,领导人之间或是讨论全球性问题,比如反恐、河流保护、海洋开发等,或是致力于区域经济合作。至于军事结盟、军事布局之类的,都不太好意思在公开场面提出(当然暗中会进行的)。这样一来,“全球共治”已经被建构成形,成为外交活动的主要方轴。这不得不说,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显著进步。


“全球变暖”只是一个谎言?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前院长安东尼·吉登斯,是最早意识到现实主义在气候政治上的投影的学者之一。这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指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正在拿“气候变化新政”来试图走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并以此来制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他的著作《气候变化的政治》中,他指出,由于达成减排是一切气候变化政治的根源,不同纬度的国家、不同发展状况的国家、石油出口国与石油进口国对于气候变化有不同的理解。在同一个理想主义旗帜下,国与国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利益诉求,这种诉求运用到外交政策,成为了相互打压、相互对抗的一个手段。所谓的“吉登斯悖论”,正是立基在民众虽深感无力、却又期待政府至少能出面做些什么的背景上。

巧合的是,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出版于2009年,而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则成为了气候治理历史中争议最大、分歧最大的一次会议。吉登斯尝试提供气候合作框架,并不能帮助这些国家取得共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们在气候治理议题上的对抗已经激化,毕竟,在限制碳排放问题上,涉及的都是实打实的利益。据媒体报道,在场内,多个国家代表突然联手,形成共同进退的小团体,比如发达国家同盟、金砖四国同盟、岛国联盟等等。昔日在冷战中政治结盟的丑陋局面又在全球议题中出现。而在场外,有代表把宣传手册扔了一地,还有一群环保人士组成的非政府组织,摇着反美、反跨国企业的旗号,在门口抗议,场面相当混乱。从那时开始,气候政治就变成了一个纠缠不清的议题。

最可怕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互信、共识也将不复存在。阴谋论弥漫在气候政治领域,对他人的质疑替代了原有的合作意愿。不仅他国对于气候治理行为的诚意受到了质疑,就连科学家的结论也被认为是人为做了手脚。甚至有评论者还尖锐地指出,全球变暖只是一个谎言!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CRU)——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撰写报告的一个核心权威机构,被认为有“严重的操纵数据”的嫌疑。这导致全球变暖这一结论遭到了全世界的怀疑。因为,这涉及了千万亿美元的产业,而“制造”一场危机显然是一门大生意。因为,“依托全球变暖的商业逻辑已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运转起来了”,气候变暖已经从科学问题变成了经济问题。

但凡这样的推导,都必须极其谨慎。因为,一旦气候问题的立论被推翻,那就意味着此前的认知体系将被打破,所有人将愤然离席,“气候大会”将彻底停摆。更糟糕的延伸是,很多全球性问题,比如海洋开发、外层空间探索等,都会被认为是“伪命题”,从而被主权国家所抛弃。“全球共治”的理念将被打破,后冷战时代外交基调将发生改变,实力政治的话题将又重新赤裸裸地摆上了桌面。这会否是一种倒退呢?

气候政治纵然有千万种问题,应当以更高的智慧与更务实的态度解决。当缺乏想象力与格局、而诉诸于算计之际,崇高的理念就变成了令人厌恶的虚伪。哥本哈根会议也好,坎昆会议也好,都展示了人类的局限性所在——为了眼前蝇头小利而反复叫板,却将长远利益抛之脑后。好不容易取得的共识,已经荡然无存。

特朗普的迷你剧

特朗普是个做事明快的人,似乎天然就与一切“政治正确”较劲。某种意义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也符合America first的原则,“快刀斩乱麻”也并非没有合理之处。何况在整个气候政治框架中,作为最发达国家的美国,很难捞到多少好处。但是,一切理念,摧毁容易建构难。当所有人都对“全球变暖”这个议题失去兴趣的时候,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所制订的框架——凝聚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广泛的共识——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届时,或许各方都不会再共同珍惜和维护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气候大会或将成为历史名词,再也不会重来。

我至今依然是全球共治的笃信者。毕竟,只有全球共治,为各个主权国家找到了主题,让他们(暂时)从国际政治的阴暗森林中提拉出来,找到一些更高远的趣味。如果每个国家都各扫门前雪,执迷于称霸、夺权之类的政治野心,同时对国际事务不闻不问,那我们将重信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惶惶不安的局面。你说气候议题是一门生意也好,总好过军事竞赛吧?你说气候政治是一门闹剧也好,总好过战争吧?

美国退出了《巴黎协议》,这无疑很糟糕。但未必就是末日。我们只能祈祷最糟糕的不要发生,这个议题真心希望还能持续下去。气候问题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多少年以后,我们或者会怀念1990-2017这些年,各国的人们还曾聚在一起商量一些天真的话题。

编辑 程思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