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雨后青山更壮美
读特记者 尹春芳
2020-05-29 09:31

青山一道,共承风雨。在此次疫情期间,关山月美术馆整合资源,及时应对,以艺术为心声,唤起无疆之大爱,也同时增强了大众抗疫的信心,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著名画家、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湘波,如何看待艺术在疫情中发挥的作用?疫情为美术馆建设带来了哪些思考与机遇?围绕这些问题,日前记者独家专访了陈湘波,他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用艺术“发声”

当疫情突然发生时,艺术何为?这是作为艺术家的陈湘波所思考的问题。他的答案是,作为一个深圳的艺术家,应该为这场战役发出深圳艺术家的声音。

虽然身负繁忙的行政工作,但陈湘波常年来无论工作多忙,都会利用早晚及间或的业余时间进行创作,长期的自我训练与修为使其专业日益精进,炉火纯青,艺术触觉敏锐。疫情刚暴发时,陈湘波就迅速拿起画笔,为武汉和深圳一线抗疫医护人员,创作了一大批精彩的国画速写和书法作品,他将这种自觉自发的创作解释为“责任感”。

创作背后的情感动力来自陈湘波作为一名艺术家,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与感激。他感叹地说,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看到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除了医务工作者之外,还有警察、清洁阿姨、快递小哥、新闻工作者……虽然每一张脸都很平凡,很像我们的邻居与熟人。但是在疫情面前,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由衷向这些“逆行的英雄”表达敬佩之情。

艺术的表达是个性化的,它能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中最真挚、浓烈、激越的情感,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热爱和悲悯。从古到今,在无数的“战役”之中,艺术一直扮演着催人奋进,鼓舞民心的角色。作为艺术家,陈湘波将满腔的情感通过一支画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有着扎实国画功底的陈湘波最开始创作了近二十幅国画和书法作品。他用速写的形式,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出不藻修饰形象,简单直接地表现那些不顾个人安危,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生和护士,抒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并希望能以此提振市民信心,众志成城奋战疫情。

日前在关馆闭幕的“我们在一起:深圳抗‘疫’主题艺术展”中,还展出了一组共三幅特写式的肖像“大作”,引起观众的共鸣。当中一幅就有陈湘波花了十几天时间日夜赶工创作的丙烯作品《最美逆行者·李兰娟院士》。


陈湘波创作的丙烯作品《最美逆行者之李兰娟院士》200x260cm

这件作品里的李兰娟院士是一张直视观众的大特写。面容慈祥,目光坚定,神韵兼备,入骨三分,给人一种安定坚强的感觉,颇有一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力量。当被问及为什么要选择“用丙烯创作一幅西画”的方式创作李兰娟院士肖像时,陈湘波说,自己是被一幅李兰娟院士的照片所打动。“那是一张偶然在媒体上看到的她刚脱下防护服的照片。我当时很感动,一位73岁的老院士,从杭州到了武汉,战斗在第一线,当时就有想法把她画出来。”

要记录刚刚摘下口罩的李兰娟院士的微笑的“决定性瞬间”,陈湘波出自艺术家敏锐的直觉,认为需要比传统国画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于是他尝试用丙烯作画,呈现出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艺术效果。

正如陈湘波所说,“艺术作品可以展现疫情中人性的温暖,也可以起到记录历史的作用。深圳艺术家们竞相积极投入艺术创作中,从他们的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也看到了艺术在疫情中能够发挥出的巨大影响力与重要力量。”

数字美术馆建设“更上一层楼”

传统的美术馆因过于强调其专业性、推崇艺术品专业价值,使美术馆容易在公众心目中产生疏离感,这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实现公众文化权利的要求。

关山月美术馆一直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拉近艺术与市民的距离。早在2008年,陈湘波受聘为关山月美术馆馆长时,他就开宗明义地提出,美术馆的建设首先要搞清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展览馆,而是通过美术展陈、活动策划来呈现该美术馆学术方向的同时,还要服务好市民,成为创意和审美的“孵化器”。

在疫情期间,当人们无法来到美术馆现场时,他们惊喜地发现通过关山月美术馆的官方数字平台和移动终端,依然可以与艺术“邂逅”。关山月美术馆在疫情期间,充分利用数字化美术馆的优势,推出大量“云展览”,真正实现了“一块屏幕就是一座美术馆”。

谈起数字化建设,陈湘波告诉记者,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发展很快,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现场”观看已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需求,而虚拟展厅却能让观众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对于艺术的普及教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这次疫情恰好给了我们一次全面实践的机遇。

“对于美术馆来说,线上的‘漫游’已成为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我们只要打开手机和电脑,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展览。与此同时,数字化也成为了美术馆记录艺术史研究成果、延伸美术馆储存文化记忆的职能的方式”,陈湘波认为,数字化是美术馆建设的大势所趋。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关山月美术馆将数字化建设从幕后推向台前,打造让观众看得到、用得着的数字化艺术品。陈湘波也指出了关山月美术馆数字化建设的方向,“我们将统筹主要业务领域的数字化工作,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做好美术馆综合管理平台、数字化展厅、数字化文创工作系统、数字化公共教育基地智能化展厅等建设工作,以美术馆艺术和文化成果资源为核心,建设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数字美术馆。”

未来可期,陈湘波信心满满,“关山月美术馆会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手段的运用。细心市民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引入了很多新媒体的手段,比如四方沙龙讲座、空中艺谈的直播等等新媒体方式,去适应当下市民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陈湘波也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艺术作品本身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在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我们也继续推出精品实体展,将展品的艺术价值体现达到最大化。”

深圳美术的见证者

陈湘波从1994年来到深圳,到现在已经近三十年了。在这片热土上,陈湘波从画家转变成为美术馆的管理者,再到行业促进者,艺术慈善基金的创立者,多重身份的变化、岁月的沉淀、艺术生涯的不断进步也让陈湘波感激这座城市,感激时代,让他有机会在这里与全球的艺术家共同交流。


陈湘波馆长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年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作为深圳美术的见证者与参与者,陈湘波认为,经过40年建设,深圳创造了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奇迹,同样,深圳美术也写下了恢弘的诗篇。在陈湘波看来,深圳美术并不是孤岛,而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他分析说,“目前,深圳美术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链,涵盖了美术创作和研究机构、美术专业人才、美术场群以及画廊等等。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让深圳的美术事业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未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此次“我们在一起:深圳抗‘疫’主题艺术展”也是国内较早展出的抗疫主题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感染力强、组织有力,反应迅速。陈湘波认为,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举办这样一个主题展览,是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辐射力上发出自己铿锵有力的声音。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作品也是如此,需要反映时代,与时代共振。毋庸置疑,深圳的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对美术有很大的影响。陈湘波在笔耕不辍的艺术生涯中也不断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表现并反映这个时代的变化,如何把科技手段利用到艺术创作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对深圳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陈湘波坚定地说,“作为深圳的文化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深圳未来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