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海洋梦!大梅沙增殖放流10多万尾鱼苗

读特记者 徐强
2017-06-08 18:10
摘要

此次放归大海的鱼苗由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负责提供,包括2万多尾平均长度在10公分的黑鲷、10万多尾平均长度在3公分以上的卵形鲳鲹、和微卫星鱼苗(已测定了DNA数据)等,都是经专家论证适合在深圳本地放流的鱼类品种

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大梅沙海滨公园开幕,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钱宏林与广东省、香港、澳门及深圳有关领导出席开幕仪式。开幕仪式过后,还组织了“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等系列活动,将10多万尾鱼苗放归大海。

每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至今已经是第9个“世界海洋日”,也是我国第10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大湾区,同筑海洋梦”,目的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幕仪式过后,大家来到大梅沙边防码头参加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此次放归大海的鱼苗由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负责提供,包括2万多尾平均长度在10公分的黑鲷、10万多尾平均长度在3公分以上的卵形鲳鲹、和微卫星鱼苗(已测定了DNA数据)等,都是经专家论证适合在深圳本地放流的鱼类品种,在休渔期内科学地放养鱼苗不仅可以增加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还能增强大众对鱼类资源的保护意识,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市民的环保热情,让更多市民加入保护海洋的行动中来。

在放归鱼苗后,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20多名志愿者一起在大梅沙沙滩上进行沙滩清洁。大家5-10人一组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捡拾游客丢弃的垃圾,有的负责提垃圾袋,还有的负责将垃圾捡拾数据记录在垃圾清理记录卡上。据悉,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已坚持12年在深圳各大海滩组织垃圾清洁的公益活动,旨在呼吁更多市民关注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宣扬合理、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倡导市民“爱护海洋,从我做起”的环保理念。

“幽灵渔具”是用来描述给海洋生物带来生命威胁的废弃渔具,它就是海洋中最大比例的塑料垃圾的来源。而这些丢弃的渔网在海洋里随波飘荡,成为拦截濒危海洋生物回归深圳海域的一道道“鬼门关”。8日,潜爱大鹏以其标准化的海底清理机制引导潜水志愿者收割海底“幽灵渔具”,清理海洋垃圾,进而减轻了海洋生物的伤害。一直在大鹏海域飘荡着的黑武士号、法诺3号两条帆船,也闻讯加入了清理海洋垃圾的队伍,接载着20多名潜水员来回穿梭,参与了海底垃圾清理的全过程。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向港澳代表赠送《中国海洋文化丛书》、广东省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授牌、2017年广东珊瑚礁普查启动授旗、珊瑚苗(海底种植)传递等系列活动。

编辑 王润天

(作者:读特记者 徐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