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发展面朝大海!3年将新增9万个海洋就业岗位

读特记者 徐强
2017-06-08 01:17
摘要

国家海洋局将举全力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人才引进、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文化发展等方面支持深圳,大力促进深圳海洋事业健康发展。

 

 美丽的大鹏湾

深圳刚刚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6月8日又迎来第9个世界海洋日。记者从市海洋局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在紧锣密鼓地修订和完善《深圳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

根据《方案》(草案),我市确立的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我市将形成以前海、大鹏东西两翼为重点,以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珠江口所形成的天然海洋湾区为核心,湾区经济外溢拓展功能突出,规划有序、定位明确的海洋产业空间,实现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国家海洋局举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被国家点名“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消息传来,深圳倍感鼓舞并深感责任重大。日前,国家海洋局与深圳就共同推进深圳海洋事业发展的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

国家海洋局希望深圳发挥自身改革创新的优势,在海洋工作领域努力探索,为全国出思想,出经验。国家海洋局将举全力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人才引进、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文化发展等方面支持深圳,大力促进深圳海洋事业健康发展。深圳方面则表示,将不负国家厚望,依托深圳现有的优势,全力打造世界级的海洋中心城市,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理论体系和方法。

深圳具有走向深海的先天条件

深圳为何会被国家赋予如此重任?

一组数据反映了深圳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深圳以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等为代表的海洋未来产业正快速发展,2016年相关产业增加值约为256.1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8.3%。

此外,从地域来看,深圳作为南海之滨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经济特区,处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具有走向深海的先天条件。另外,深圳还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先发之地,拥有高新技术密集的产业集群,以改革和创新为生命力,有利于形成体制和机制上的突破。

专家认为,基于深圳在陆海统筹方面的优势,决定了深圳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建设世界级海洋城市,探索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为全国率先探路、积累经验。

国家也清楚地看到了深圳在海洋方面的优势。早在2015年11月,国家海洋局就明确了“以深圳为试点、创建基于生态系统的国家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2016年11月,国家海洋局批复深圳为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为深圳海洋发展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令人倍感振奋的是,今年国家再次对深圳释放“重磅利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再次被国家委以重任。对此,市海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围绕国家赋予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这一总目标,统领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与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努力探索海洋综合管理,大力提高我市海洋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筹建国家海洋公园,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怎样落实使命?据了解,市海洋局目前正按照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重点开展国家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及海洋经济发展等工作,全方位全面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理论体系和方法,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我市将主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拟通过建立海洋领域国际智库、全球论坛、专项基金、专业银行等方式,积极承担更多国家使命,支持我国在国际海洋领域树立正义形象,抢占道义高点,提升国际话语权。

关于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工作,市海洋局正联合国家海洋局共同探索,紧紧围绕《深圳市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要求,在“创新完善海洋综合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大力推动海洋重点领域项目建设”三大领域集中发力,率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理论体系和方法,为全国提供样本和参考。

我市还将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使深圳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得到明显提高,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示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比如,以大鹏新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大鹏新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持续开展深圳湾环境综合整治示范试点工程;持续深化海洋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等。此外,我市还将统筹华侨城湿地、深圳湾和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的滨海湿地空间,积极筹建国家海洋公园在深圳湾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方面,我市将大力推进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邮轮游艇等海洋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积极培育海水淡化、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深海矿产、海藻生物质能等海洋资源利用产业。同时,将积极引导各类海洋产业和上中下游产业集聚、集群和集中发展,打造海洋特色产业园,并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基地成为海洋产业发展高地。

到2020年,深圳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要达到3000亿元

根据《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到2020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要达到3000亿元。

在总体目标的指引下,我市确立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海洋就业、海洋机制四个具体目标。

海洋产业方面,到2020年,深圳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争取达到605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深圳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深圳海洋经济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经济的比重大幅提高,从“十二五”期末的14.2%提高到2020年的20.2%。

海洋经济创新方面,到2020年,建立一批企业研发中心、转化一批海洋研发成果、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建成一批海洋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科技支撑引领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专利数达到40个,标准数达到20个,品牌数达到20个。

就业目标方面,到2020年,深圳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带动新增就业人数9万人左右,引进3-5个国内外海洋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一批创新人才队伍。

机制目标方面,到2020年,针对深圳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探索出一系列金融创新模式、成果转化模式、集聚发展模式,建立起服务效率高、示范意义大的机制和政策支持。

通过机制创新谋求海洋发展新突破

当前,虽然深圳在海洋工程、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游艇建造、旅游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却也存在着如海洋领域人才紧缺、涉海企业数量大而规模小,海洋教育基础薄弱,顶层规划有待完善等各种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有关专家认为,需要尽快转变思路,依托本地企业的技术优势强强合作,从产业上游以各类“海洋平台”如海洋工程平台、船舶和游艇、无人船等为基础,集成国产化的海洋电子,完备海洋信息化服务和后端维护。同时,也需要加强海洋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深圳本地的海洋教育和文化的建设,为海洋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长远的动力。

我市正按照国家部委的有关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将通过海洋产业调查、涉海单位清查、专题调查和成果应用开发,全面摸清全市海洋经济“家底”。同时,我市也在积极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申报,拟通过试点示范建设,在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海洋产业集聚、陆海统筹发展等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创新,使“蓝色经济”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编辑 詹婉容

 

 

 

(作者:读特记者 徐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