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40 岁的肖先生(化名)家住广东河源,因肩膀脖子处长了肿瘤,导致失明、失聪、无法行走,疼得生不如死。近日,深圳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团队顺利完成 23 小时的超长手术,为患者赢得了一线生机,患者现已疼痛解除、恢复行动,顺利出院。
▲神经外科团队为患者手术
男子突然失明失聪不能下床
肖先生原本在学校工作,2018 年突然感到脖子疼,在当地医院看了几次,又去广州求医,发现脖子里长了肿瘤。医生手术切除了一部分,之后却不幸出现颅内感染,又经过手术和一系列治疗,好不容易才慢慢控制住。
2019 年春节后不久,肖先生开始看不清东西,一只耳朵慢慢听不见,状况越来越差,没办法继续工作,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垮了。不过,当时他还能生活自理,可以出门散步。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肖先生的病情突然加重了,整条右手非常疼,像刀砍火烧,不能走路、一直吐,两只眼睛完全看不见,只有一只耳朵能勉强听见,需要妻子全天照顾。最麻烦的是,右手疼得太厉害,吃最强效的止痛药、打止疼针都没用,一整夜睡不着觉,度日如年。
之后,广州的医生向他们推荐了深大总医院神经外科的陶蔚主任。肖太太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带肖先生从河源赶到深圳,找到深大总医院神经外科。
"疼痛+ 肿瘤超级战队"挑战三联大手术
神经外科的杜世伟医生接诊后,评估肖先生右上肢的疼痛已经达到了 8 分(满分 10 分),颈椎核磁 CT 的结果提示,肿瘤比一个月前明显增大,又补充了肩关节的核磁检查,发现肿瘤有 15cm,已延着臂丛蔓延至颈椎和胸腔,相当于从肩膀到脖子到前胸长了一大片,不但侵入多个椎间孔压迫到了脊髓,还包绕锁骨下的许多血管、压迫到了颈内静脉。
肖先生之前手术的病理结果是良性的神经纤维瘤,但这一次,杜世伟判断很大可能已经转为恶性。肿瘤压迫神经造成的疼痛已经让肖先生痛不欲生,而且肿瘤迅速长大,会压迫颈髓出现高位截瘫,甚至影响呼吸、危及生命。因此,光解决疼痛是治标不治本,还可能延误患者进一步手术的机会。
既要解决疼痛,又要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神经外科团队在影像科详细血管 + 肿瘤三维重建的基础上,敲定了一个"三联手术"大套餐,一次做三个手术:臂丛神经肿瘤切除、椎管内肿瘤切除、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其中又包括六个术式。
虽然这一大串名字看起来眼花缭乱,可是术前谈话时,肖太太听了医生的讲解后,毫不犹豫就同意了,她说,"人都已经这样了,但就希望他能活下去,无论如何都要拼一拼,我们相信医生"。
面对这么复杂的手术,著名的"疼痛终结者"神经外科主任陶蔚和血管肿瘤领域的高手杜世伟主任医师,刚好凑成了一支"疼痛 + 肿瘤超级战队",保障这次三联手术的无缝衔接。
另外,考虑到手术时间可能会大大超过常规的单个手术,神经外科特意请麻醉科、手术室的医生一起会诊。据麻醉科主任孙焱芫介绍,对于这种超长联合手术,要选择恰当的麻醉药物维持液体保持体温,术中还有体位变动,保证气道安全、实施保护性通气减少肺损伤也是重点之一。不过,术中最威胁患者生命的还是肿瘤包绕动静脉破裂导致的大出血,麻醉科和手术室对此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3 小时精雕细琢,这帮医生拼尽了全力
4 月 29 日 8:40 点,手术正式开始。陶蔚、杜世伟带领团队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
首先是仰卧位,切除脖子前面、肩部肱骨头下方压迫胸膜腔的肿瘤。然后换成俯卧位,切除椎管内的肿瘤。最后,继续俯卧位,做脊髓入髓区毁损(drez 毁损),解决疼痛。
由于肿瘤范围特别大,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沿着椎间孔一直长到了胸膜腔,加上肖先生曾经做过椎管内肿瘤的切除,切开多层肌肉后,医生们就发现里面结构紊乱、瘢痕粘连,像一个乱糟糟的大毛线团,十分棘手,需要小心翼翼脉络化血管,也就是把所有的血管都剥离出来,才能安全又干净地切除肿瘤。
同时,术中也一直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和血流动力学技术,密切监测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协助医生每一步手术操作,避免神经损伤,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功能。
4 月 30 日 7:30,手术顺利完成,用了 23 个小时。当脱下口罩的瞬间,几位第一次在手术台上站这么久的年轻医生,感觉"累瘫了"。
从上厕所需要抱到能扶着走路
术后,肖先生恢复很好,不但没出现任何感染,疼痛也完全消失了,甚至下肢活动也恢复了。可以扶着站,扶着慢慢走几步。之前买好的轮椅就放在床边,几乎没怎么用。而此前,肖先生都只能被太太抱着去上厕所。
据杜世伟医生介绍,肖先生的肿瘤已经做到肉眼内完整切除,特别是椎管内会造成截瘫、危及生命的部分都已经切除了,疼痛也完全解除了。因为肿瘤的病理是恶性的,后续还需要进行化疗等治疗,这次手术,是拼得了最后的机会,也是术前能预期到的最好结果。
对于这次拼"命",陶蔚感慨道,这不是一个常规手术,而是突破了神经外科、骨科、胸外科等传统科室的手术边界,在国际上都属于非常罕见的手术案例,很多情况都无法从书本和经验中经得到借鉴,因此,这对于深大总医院的神经外科来说是一次重大挑战。幸运,也骄傲,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互相支持,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这是患者唯一的机会,我们咬着牙也要做完、做好。"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