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杨绪松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建议》。他建议先简后难,分步实施,分步推进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意义重大
“全国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意义重大,有利于减轻参保人、医疗机构、参保地医保部门报销的工作负担,有利于规范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统一标准、统一监管。”
在建议中,杨绪松在建议中以深圳为例:深圳市医保局自2018年成立以来通过政务改革,全面落实跨省异地就医备案工作。深圳参保人的备案实现“秒备”,极大的方便深圳参保人备案去异地就医。符合国家平台建设标准的医院都已接入平台,异地参保人在深圳就医住院实现刷卡直接结算。
他认为,目前异地就医结算目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目前门诊费用尚未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待进一步完善,全国各统筹区医保政策不统一等。
在国家层面上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
杨绪松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建设,建立跨地区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结算方式。
在医保信息系统建设上,他建议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功能,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缩短跨省异地就医系统的数据链条,提升效率。建立全国统一的就医管理平台,实现全国各地医院与医保经办机构互联互通。厘清各方的责任,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各地医保经办部门异地就医管理职能。
同时,从国家层面完善全国规范统一的异地就医管理制度,国家建立制定《医疗保障待遇清单》逐步明确医疗保障政策调整权限,规范决策流程。同时完善异地就医结算经办流程,简化各方面数据确认环节,缩短时限;积极推进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统一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结算方式。
分步推进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以个人账户普通门诊和药店购药的跨省门诊直接结算为试点,再逐步扩大到门诊特病和门诊统筹等门诊结算类型。以部分医药机构作为试点,逐步扩大到所有定点医药机构。”杨绪松在建议中提到,可先简后难,分步实施,分步推进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先行选取医疗条件好、信息技术高、服务质量高的部分定点医药机构优先开展,随着条件不断成熟,继续扩展覆盖范围,为全面开展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累积经验。
可沿用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备案信息库和备案规则,将四类人群(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及异地转诊人员)纳入试点范围,优先保障异地常住人员的跨省异地门诊结算的医保待遇。
有序就医与分级诊疗推进相结合
杨绪松认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不是“全国漫游”,建议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使各级医疗部门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规范异地就医转诊转院的流程,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的转诊转院率。从医疗机构“最后一公里”入手,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注重提升基层医生的培养和调动专业人员下基层的积极性。只有优化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规划的均衡分布,才能有效缓解“就医难”和“看病难”的问题。
同时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积极探索参保人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就医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可以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院起付差距,提高基层医院部分病种报销比例,优化双向转诊医保支持政策。积极发挥医保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促进我国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
推进异地就医门诊结算信息化建设
“全国还有很多地方医院的门诊就医没有实现电子病历,还在使用纸质病历,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给异地就医门诊结算也带来了困难。”杨绪松建议国家层面推进医院门诊信息化建设,普及门诊电子病历。
虽然深圳参保人的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已进行精简,备案实现“秒备”,同时符合国家平台建设标准的医院都已接入国家平台,但是全国还存在一些地方医疗机构接入国家平台程序复杂,参保人备案手续繁杂、流程长、耗时长的情况。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对平台备案程序进行简化,规范、统一。
针对异地就医监管难度大的问题,他建议异地就医监管和国家平台大数据监测相结合,既能实现直接结算,又能统一标准加强就医地和参保地的监管。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