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海量工种划分为五个工类进行技能评价,分级设计量化指标和评分标准,从300万产业工人中评选认定20名“宝安工匠”……宝安区总工会落实区委区政府要求和部署,形成了一套符合宝安产业实际、具有宝安特色,可量化、易操作的“宝安工匠”(制造业)评选指标体系。该项指标体系首次将质性规定改为可量化指标,将专家组主观评选改为量化评分系统,确保认定的客观、公正、科学。
区总工会深入各街道开展2019年“宝安工匠”(制造业)认定宣讲培训,鼓励广大产业工人踊跃参评。(资料图片)
将海量工种划分为五个工类
如何对海量工种进行类属划分,从而使一套指标体系能够适配于制造产业中不同工种的生产特征?这是在指标体系建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挑战。
“宝安工匠”认定指标体系坚持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劳动知识与技能经验并重、生产工序为基础、一线产业工人为对象这一基本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摆脱“上级组织下名额、下级基层组织举荐”的传统方式,通过梳理全生产流程规律,对海量工种进行类属归纳。具体划分为:研发设计、工艺工程、生产制造、质量检测、维修维护五个工类。在操作实践中,再根据工类差异对指标权重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达到科学评价的效果。
设立4个一级指标体系和12个二级指标
“宝安工匠”主要指宝安区内企业中的应用型产业人才,但对他们的评选认定涉及方方面面。宝安有着300万产业工人,如何从中综合评选出20位“宝安工匠”?该量化哪些评选认定指标?如何分配各项指标的权重?
该指标体系设置了“技能水平、经验水平、劳动贡献、工序难度”等4个一级指标体系和12个二级指标。在4个一级指标体系中,技能水平和经验水平主要测量的是技能劳动者的个体能力,劳动贡献和工序难度则是测量技能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客观表现,其中技能水平、经验水平、劳动贡献、工序难度分别占30%、25%、25%、20%的权重。
工匠评选的二级指标之间存在着较为严格的逻辑关联,充分考虑到行业差别、岗位属性、学历与技能关系,以及技能学习与积累等方面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四个一级指标体系均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体系,如技能水平细分为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行业认可4个二级指标,经验水平细分为从业年限、技能绝活、应急处理能力3个二级指标,劳动贡献细分为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传授3个二级指标,工序难度细分为核心工序、产品精细度2个二级指标。
这样的分级量化能够客观地测量和选拔出优秀的技能人才,并科学设计量化评分标准及计算公式,提供精细化评分标准与打分说明,保证指标体系具有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为配套支持政策的可操作性、落地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三轮信效度检验和两轮企业测评
掌握传统生产制造操作绝活的邓时累、陆志强,从事研发设计和创新发明的“从0到1”的邵鹏睿、“从1到N”的工艺工程专家梁勇军……通过“宝安工匠”(制造业)评选指标体系,挖掘出一批优秀的技能人才。这些“宝安工匠”体现了宝安产业工人队伍的最高水平,也充分证明这一量化评选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
此前,指标体系初步构建完成后,宝安区总工会从可理解性、准确性、有效性三个方面对每一个指标进行了三轮内容效度检验。CVI指数显示:可理解性在0.83-1.00之间,准确性在0.79-0.96之间,有效性在0.71-0.96之间,符合国际学术界标准,证明了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同时,宝安区总工会又选取了大族激光等6家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了两轮测评,测评结果和企业的推荐排序对比基本一致。
据介绍,目前,这一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两大类。对于在制造业其他产业类型中的推广运用,还在进一步研究制定中。
(宝安日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