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正义网推出“2020全国两会访谈”,邀请代表委员,围绕司法改革、公益诉讼、认罪认罚从宽等热点话题在线交流。5月22日,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崔智友接受正义网远程云端专访,在线与网友交流。【访谈实录】
全国人大代表崔智友:
开展司法救助,效率就是生命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广西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如何避免群众因案返贫、因案致贫,一直是当地检察机关助力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通过广西自治区检察机关的探索实践,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也形成了司法救助的“广西经验”。
今日,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崔智友做客正义网“2020全国两会访谈”,接受记者远程云端采访时,向正义网记者介绍了这方面的工作。
脱贫攻坚等不起、慢不得,作为全区检察机关的“一把手”工程,崔智友介绍,全区三级检察机关都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检察长亲自办理司法救助案件,在办案中加强业务指导,扎实推动国家司法救助助力脱贫攻坚深入开展。
柳州市融安县的小李(化名),曾是一名退役军人,刚脱贫过上好日子,不曾料想,多名至亲遭遇交通事故:父亲重伤呈植物人状态,母亲重伤,儿子脑震荡,全家住院欠了20多万元医疗费,负债累累,使其因案返贫。
在得知这一线索后,作为承办人,崔智友立即开展了实地调查取证,最终,自治区、市、县三级检察院决定联合给予司法救助金10万元,并联系相关单位部门,帮助被害人家庭办理残疾证、申请提高低保救助金,此外,还向社会筹集爱心款5万余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发放完司法救助金,当地检察机关还联合定期开展案后常态化回访,指导被救助人开展果树种植和林下养殖产业。
现在,小李的林下鸡已经卖出了几批,欠款在逐步还清,母亲和大儿子逐渐康复,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在司法救助工作机制上,崔智友介绍,要密切与政府扶贫工作部门沟通协作,优化政策供给,强化措施统筹,促进救扶衔接。
据了解,广西检察机关先后制定《关于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服务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重大国家司法救助案件快速办理工作办法》,与扶贫办等部门建立国家司法救助线索移送衔接工作机制。此外,针对各地在开展国家司法救助过程中反映的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时间过长、救助金拨付到位慢等普遍性问题,广西检察机关积极报告,主动商请,有效推动广西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提速增效。
“联合救助+多元救助+案后回访”,也是广西检察机关探索的司法救助模式。在自治区检察机关的推动下,实现了广西境内三级检察机关的全覆盖,做到了因案致贫的“应救尽救、应救即救”。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全区检察机关联合救助因案致贫924人,采取救助金救助形式924人,采取心理疏导、社会救助等其他救助形式518人,救助效果显著提升。
如今,借助政府主导的社会救助力量,广西检察司法救助工作形成了“一经启动、全盘联动、互融互助”的工作格局。
“对刑事被害人而言‘效率就是生命’。我们在保障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公平、公正、监督到位的前提下,着力推动简化救助资金的审批程序、缩短救助金发放的时间,大大缓解了涉案贫困当事人的生活压力,增强了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崔智友说。
全国人大代表崔智友:主动担当
守护八桂大地“金字招牌”
广西山清水秀,生态怡人,如何守护八桂大地生态环境“金字招牌”?22日,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崔智友做客正义网“2020全国两会访谈”,接受记者远程云端采访时,向记者介绍了当地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实践的相关情况。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崔智友向记者介绍,按照党中央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自治区党委的部署要求,广西检察机关主动担当,坚决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崔智友介绍,全区检察机关找准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在服务保障壮美广西建设中的结合点与着力点,通过部署开展“守护海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专项监督活动,深入推进违法网箱养殖造成水源污染问题“百日会战”,重点办理了一批跨省倾倒危险废物、走私“洋垃圾”、在水源地违法排污、非法采砂采矿、毁坏“红树林”案件。 在主动担当中,检察机关解决了一大批“老大难”问题:困扰多年的风景区周边垃圾管理不到位、江河沿岸不法采砂频发、河岸固体废弃物违规堆积、网箱养殖无序、养殖虾塘尾水直排入海、边境界河部分河段垃圾漂浮、水利干渠垃圾淤塞等治理顽疾问题,在检察机关的协调下,得到了有效解决。 数字显示,2019年以来,广西检察机关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489件,督促治理被污染损毁的耕地、林地、水域、土壤、水源地21423.51亩,督促回收清理生活垃圾、固体废物10125.93吨。
全国人大代表崔智友:
积极推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协作
广西沿江沿海沿边,西连云贵川,东接粤港澳大湾区,南临北部湾并与越南陆地接壤。生态环境保护,势必会遇到跨区域协同共治的问题,在这个区位环境中,广西检察机关有哪些做法?
“我们立足区位优势,围绕服务自治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着力从跨国、跨省、跨市三个层面搭建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全面推进跨区域保护协同共治。”今日,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崔智友做客正义网“2020全国两会访谈”,接受记者远程云端采访时,向正义网记者介绍了这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中越边境地区存在跨境河流污染、界河两岸林业资源受损等现象,边境地区走私珍贵动植物及制品、走私固体废物犯罪持续上升,边境地区跨境交易的冷冻食品、日常即食食品安全检测缺失。
“这些问题说明中越边境地区生态环境资源和食品安全保护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我们双方在协同保护上达成共识,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崔智友说,广西检察机关开展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中越两国边境地区检察机关在边境生态环境资源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协同保护。 经中越两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2019年10月25日,广西检察机关与越南边境四省检察机关召开边境生态环境资源和食品安全协同保护座谈会。 座谈会上,双方共同商讨中越边境地区生态环境资源和食品安全保护合作计划,并提出加强在边境生态环境资源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协同保护,共同推动司法协助取得更具实质性的成果,不断巩固和深化边境生态环境资源和食品安全协同保护共识。“这个举措获得了最高检的充分肯定,越南检察机关也对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和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的‘广西智慧’‘广西方案’表示赞赏。” 崔智友说。 在跨省、跨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广西检察机关也在积极推进协同共治的工作机制。 崔智友介绍,针对“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行”的“划江而治”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先后与粤、黔相邻地区检察机关深入推进跨区域检察协作,建立起以区域联系联络、问题协调处理为主要内容的西江、珠江、贺江、红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推动形成全流域、跨区划环境治理的公益保护合力。
“我们还建立了北海、防城港、钦州市检察机关北部湾海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协作机制。可以说,全区检察机关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水平,获得了整体提升。”崔智友说。
编辑 邹远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