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给“疯狂的头盔”降温,从缓解需求挤兑入手

读特评论员 庄媛
2020-05-21 23:26
摘要

最近微博流行一个段子:一二三月抢口罩,四五六月抢头盔,横批——劈头盖脸。谁也想不到,继口罩之后,头盔又成了新晋“网红单品”。

最近微博流行一个段子:一二三月抢口罩,四五六月抢头盔,横批——劈头盖脸。谁也想不到,继口罩之后,头盔又成了新晋“网红单品”。一夜之间,原本乏人问津的安全头盔成为“香饽饽”,线上线下开启疯抢模式,头盔价格暴涨,甚至出现了“一盔难求”的现象。而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涉及头盔的相关话题热度也居高不下。

据报道,记者通过第三方价格监测软件发现,淘宝平台显示销量前列的一款头盔价格从5月9日的24.8元飙涨到5月19日的118元,十天内价格上涨近4倍。而在淘宝平台输入“头盔”这一关键词,发现按销量排行,排在前10位的月销量都在2万以上,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店铺显示一款电动车头盔月销量超过8万。不仅线上平台如此,多地门店也出现缺货和价格上涨情况,但买头盔的消费者依然络绎不绝。

头盔怎么就突然火了呢?这源于4月下旬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下发的一则通知。4月21日,公安部通知称自6月1日起,将在全国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依法查纠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以及汽车驾乘人员不使用安全带行为。公告发出后,各地政府纷纷响应,河南、江苏、浙江等多地出台了相关规定。

“一盔一带”政策的用意不言而喻,旨在保障骑行者的生命安全。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约80%为颅脑损伤致死。而有关研究表明,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规范使用安全带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至70%。但此举的连锁反应,就是在市场上形成巨大溢出效应,头盔需求量在短期内骤然增加,而与需求量骤升相伴生的是新一轮的涨价。因此,从市场规律而言,“疯狂的头盔”只是短时间需求挤兑造成的供求关系暂时失衡。而受市场刺激,厂家势必会想方设法扩大产能。头盔并非易耗品,随着产能跟上、供给增加,一旦供需达到平衡,价格自然会经由市场自我调节回归合理水位。

应该警惕的是,“一盔难求”背后存在的投机炒作行为。与此前“一罩难求”下兴起的黄牛类似,如今头盔市场又开始热火朝天地招起了代理。而在热火朝天的销售和倒卖中,有的趁机囤货炒高价,有的通过卖头盔骗取定金、“意向金”,有的以次充好兜售来源不明的劣质头盔,鱼龙混杂、乱象丛生。比起价格暴涨,头盔质量问题更令人忧心。劣质头盔非但不能起到对头部应有的保护作用,甚至还会因碰撞引起部件碎裂,从而造成二次伤害。倘若消费者为应付交警检查而购买了劣质头盔,后果不堪设想。对这部分投机者,市场监管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更要加强头盔质量监管和把控。

我们欣慰地看到,在风口浪尖之时,公安部“出手”了。公安部表示密切关注,要求对头盔价格违法行为依法严查,斩断哄抬头盔价格的违法链条。公安部还明确,6月1日起,执法处罚的范围限定为骑摩托车不佩戴安全头盔;暂不处罚骑乘电动车不佩戴安全头盔的行为,继续以宣传引导为主。这一政策调适并不直接干预市场价格,而是给予了一个过渡期和缓冲期,有利于将忽而陡峭上升的需求曲线拉得平缓一些,既给需求侧降温,又给了产能匹配的时间空间。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有效结合,不啻为给“疯狂的头盔”降温的有益思路。

善政更需善为。让“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落在实处,该管的要管好,该配套的安全标准和政策也要先补齐,让市场回归理性,让头盔回到其本有的意义。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评论员 庄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