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与香港监管互信下的香港保险能否再热?
读特记者 张程
2017-05-24 18:10

近日,中国保监会与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签署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险业监督关于开展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等效评估工作的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旨在增进两地保险监管互信。业内对此认为,此举虽然是对香港保险相关机制的肯定,但目前“限购”仍在持续,内地人士到香港买保险的意愿近半年已经大幅减少。

香港保险业务或将放开

根据《框架协议》安排,双方签署协议视为香港方面向保监会提出等效评估正式申请,接受保监会对其进行偿二代等效评估;同时进入《框架协议》过渡期,双方承诺给予对方过渡性优待,即承认对方的偿付能力监管效能与己方等同或相近。业内认为,这意味着香港保险业目前的偿付能力将得到内地监管认可,保险产品业务或将一定程度放开。

“《框架协议》的签署实施有利于增进两地保险监管互信,提升监管效能和市场效率;有助于双方在国际监管规则制定过程中增进共识,为两地保险业争取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指出,《框架协议》将在“一带一路”区域推广偿二代等效评估制度起到试点示范作用。

“两地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实现等效互认将促进两地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及跨境业务往来,为两地保险业带来新机遇。”香港保险业监理会专员梁志仁表示,香港方面将根据《框架协议》,积极配合保监会对香港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等效评估工作。

内地人买港险意愿下降

虽然此次《框架协议》签订一定程度上被普遍认为是内地监管层对香港保险机制的一种肯定。但深圳一位寿险业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去年内地出台多项措施限制购买香港保险,因此目前消费者赴港买保险的意愿已有了明显下降。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来香港投保的内地客人少了很多。”香港某外资保险公司经纪人张先生向记者坦言。据了解,张先生是其所在公司北上“揽客”的主力军,他的客户甚至远至黑龙江等地。内地人士投保数量大幅减少,对他的业务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保险业监理处以往公布市场表现时,都会公布内地人士赴港投保的保费比例。但记者查阅发现,该处今年2月公布去年第4季数字时,并未公布内地人士占比,而在其公布的《2016年香港保险业市场表现》中,同样未公布这一比例数据。有分析指出,这是由于监管层对香港保险“限购”力度空前,因此监理处不再公布这一数据。

该处另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前11个月,内地客户赴港购买保险贡献近515亿港元保费,但11月仅为0.3亿元人民币,下降幅度同比超99%。

内地险企借机“升级”

根据《框架协议》安排,下一步保监会将出台在监管等效基础上对香港保险业的优待政策,因此张先生对香港保险业仍具信心。“现在香港保险相关信息越来越透明,这能增加内地客人对香港保险的了解,长远来看对我们拓展内地业务是有益的。”据悉,目前他所在的公司针对内地客人推出了一些优惠,作为当前业务下滑阶段的应对措施。

另一方面,香港保险产品“限购”也使内地险企迎来了机遇,据了解,多家保险公司对其重疾险产品进行升级,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记者从新华保险获悉,其升级版“多倍保”疾病数量从原来的75种增加到了120种,在赔付次数上也有了明显改善。

“这一创新险种的保险特色与香港保险产品类似,可满足国内中高端市场的需求。”一位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人士如此评价。“不少人赴港买重疾险主要看中了保障的疾病范围广和价格较为优惠的特点,但目前国内多家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产品与香港重疾险产品差距已经缩小,产品竞争力已经出现明显提升。”

编辑 党毅浩

(作者:读特记者 张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