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兄靓声|第34期 : 微广播故事《永远的阿姆》
2021-09-28 09:07
收录于专题:曾兄靓声



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各位听众朋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曾兄靓声戏剧表演工作坊,推出“红色汕头”系列广播故事。故事选自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主编的《红色汕头》系列连环画丛书。我们将丛书中一个个反映汕头革命历史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热血奋战的故事以广播的形式呈现,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你们喜欢。让我们在故事中一同学习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风雨历程,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策划 (十二)





“红色汕头”系列广播故事之四《永远的阿姆》


策划:林琳

故事改编:甄勇刚

讲述者:曾若明

音乐编配:邬运河

录音:兄靓声戏剧表演工作坊

封面:陈政明

绘画:郑少洲

演员:李梨英(阿姆):林原依 饰

          地下党负责人:石振东 饰


讲述:1933年春天,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山村,紧靠在山坡上的小屋里,红色的煤油灯映照着壁上的红旗。

党支书:这位李梨英同志,虽然是一位平凡的妇女,像我们所有的母亲一样平凡,但是,她是妇女的模范,用实际行动实现着她说过的话。

李梨英:党要我做什么,我就一定去做!

讲述:就在今天,40多岁的“革命母亲”李梨英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这天直到逝世,她始终不渝地履行自己许下的心愿,从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成长为崇高的革命者。

1888年,李梨英出生于广东潮安县西坑村贫苦农民家庭。16岁那年,父亲、母亲和唯一的哥哥都因为贫病交迫而先后去世。李梨英举目无亲,饥寒交迫,16岁就嫁到邻近的大坑村。

一转眼就是20年,本想与丈夫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的命运,但是,丈夫因为劳累过度无钱医治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

1926年到1927年初,革命风暴席卷全中国,身处潮汕地区的李梨英也接受着革命的影响。1931年,她终于在大坑山上遇到了红军,并亲自将红军引到大坑村。中国工农红军东江独立师第二团第三连就在此找到了落脚点,并建立了凤凰山区革命根据地。

1932年,李梨英在共产党员彭莫、傅尚江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大坑村农会、妇女会的积极分子。

李梨英:我参加革命,不是来享福的,有一天要死的时候,也一定要死在革命队伍里。

讲述:革命活动期间,李梨英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将情报带给党和红军。在光明与黑暗血雨腥风的决战中,她是面临绝境的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主心骨与守护神。

李梨英:我干革命是一定要干到底的,不管上刀山还是下油锅,也绝不回头。

讲述:那时是南方革命最艰苦的时期,物质条件匮乏,李梨英曾经一个人看护七八十名伤员。夜以继日,直到累倒了,还带病坚持工作。

一批批受伤的战士来到她身边又健康地走向前线,战士们都叫她“母亲”,根据地的人民称呼她为“红军阿姆”。

在十年地下工作中,她举重若轻、镇定自若地战斗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地方,是党的重要领导人与重要核心机关最信任的守门人和联络员。

她是村里第一位送子当红军的母亲,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她的大儿子松泉、第三个儿子松才、第四个儿子松森、女婿刘金城,都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

大女儿松花在被捕后判处了15年徒刑,在囚牢里度过5年悲惨日子,抗日战争开始后才被释放,但遗腹幼儿的生命却被夺去了。

小女儿美花自15岁流落异乡,至今音讯渺茫;被迫流浪南洋群岛的二儿子松炎直至解放才回到母亲身边。

1951年国庆节,李梨英作为南方革命根据地代表团的成员,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宴请。在宴会上,李梨英同彭湃的母亲一起,代表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全体同志,向毛主席、周总理敬酒,表达了南方革命根据地人民对领袖的敬意,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1961年6月24日清晨,李梨英在北京因病逝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吩咐亲人把她10年来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工薪1800元交给党,作为最后一次党费。

“革命母亲”李梨英的事迹可歌可泣,“红军阿姆”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辈前行。


朗读者 曾若明

曾若明,汕头市人,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深圳保利剧院首任总经理,深圳曾兄靓声戏剧艺术表演工作坊创始人。现受聘于深圳文体旅游局重大项目办公室(新歌剧院项目组)高级顾问。

音乐制作人  邬运河

广东省录音师协会会员,从业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记者。长期从事音乐编辑、录音与制作。众多节目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各类奖项。

编辑 谢舒霖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