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不松懈!国际博物馆日,你“云观展”了吗?

深圳新闻网
2020-05-18 20:30
摘要

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意义。特殊

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意义。特殊时期,全国多地博物馆相继关闭线下展馆,将诸多展览移至“云端”,“云观展”逐渐成为人们亲近文化、感受历史的一种新时尚。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第44个“5 ·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深圳新闻网联合深圳市总工会特别策划推出“消失的工具和职业”云展馆,带大家走进时光博物馆,追忆那些曾经必不可少的劳动工具和那些或艰辛、或单调的劳动岁月。

沉浸体验、线上互动……“云端”回望不同行业发展史

“消失的工具和职业”云展馆划分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工种两大展厅,通过“沉浸式”照片手段,“云端”回望曾经必不可少的工具、工种以及背后蕴含的劳动故事,以此向公众展现劳动者风采,用历史情怀致敬各行各业劳动者。

正在消失的工具,还原着那些真实而鲜活的劳动细节

在这里,既有千百年来为樵夫、耕者遮风挡雨的“蓑衣”,有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微信“电报机”,有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算盘”,还有将一粒粒稻谷从稻杆上脱落的“老式脚踩打谷机”……这些劳动工具藏着的是回不去的旧时光和越变越美好的生活,也正因为有它们的迭代更新,才有了日趋丰富而现代的生活。

正在消失的职业是鲜活的文化符号,承载着难以忘却的回忆

在这里,有靠一把小小的铁锤就能养家糊口的“铁匠”,挑着担子沿街叫喊补瓷、补缸、补锅的“补匠”,有因为技术进步已经消失的职业“电话接线员”,有旧时农村走乡串户叫卖的“货郎”……这些老行所承载的是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劳动故事,是奋斗着的我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强大。

磨刀匠、铁匠、蓑衣、缝纫机……即使它们已悄然淡出大众视线,但它们所承载的时代痕迹和记忆不可磨灭。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劳动也始终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

目前,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然比较复杂严峻。线上数字展览的开通,一方面,让群众“云参观”,让更多人了解网上博物馆,弥补线下闭馆的遗憾。另一方面,通过“云展馆”致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进一步激励广大群众在疫情期间坚定信心,保持干劲,克服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编辑 程思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