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望村与水库仅一路之隔,密集居民区与水库如此之近,水源保护令人担忧。
距离2016年春节还有10多天,年味已开始在大望村的上空飘了起来。步入腊月,深圳大望村的居民都有晒腊肉的习惯,每家每户门口,成串的腊肉挂在竹竿上,像即将点燃的鞭炮。按照客家人的习俗,年夜饭餐桌上,端上一盘热气腾腾香喷喷的腊肉,是开心的事情。
不过,大望村股份公司董事长何文理(化名)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站在大望路,手扶着一人高的护栏,何文理眉头紧锁。他面前对着的是“大水缸”深圳水库,身后隔着一条不足10米的路,就是大望村密密麻麻的住宅区。儿时与水库相伴,在小溪中抓小鱼的童年快乐时光,而今却变成了他的一场梦。
这个梦一方面源自居民的生计。由于地处水库边缘,大望村被划入水源保护区,再加上生态保护线,双重严格红线区域内的大望村禁止发展一切工业。居民靠出租屋和办农家乐维持生计。一些居民为增加收入,通过抢建加改扩建,增加出租屋数量,招揽出租生意。而这些建筑的消防、房屋质量严重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水库保护受到影响。三个自然村落1300多位居民是常住人口,再加上租住的外来人口万余名,环绕水库而居,每天产生的污水、垃圾、来往的汽车,都可能对水库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大望村的一些民居已成危房。
记者近日前往水库周边的大望村实地调查了解到,村内脏乱差现象突出,一些旧房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很多房屋被定为危房,每逢汛期台风来临,社区工作站就要迁居部分居民到安全的地方。
另外,大望村发展方式单一,仅靠简单的出租屋维持生计,居民生活贫困,村里转型愿望迫切。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望村居民居住地由于距离水库较近,对水库的保护已经构成威胁。一位居民向记者反映,每逢大雨季节,污水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流入水库。记者走了一圈下来发现,仅一路之隔的大望村边上有充气补胎的汽车维修点、学校、便利店等,每当黄昏时分,密集的出租车流会涌入大望村,因为这里很多租客都是的士司机。
在大望村与新田村的交界处,有一座桥,桥底下是一条小河,小河的上游是大望村的农家乐项目。记者看到,小河的水是黄褐色的,流向水库。 过了桥不远处,是一个垃圾中转站,每天负责收集运送大望村及其周边的垃圾。该中转站有两层楼高,清洁工作人员及其家人住在楼上,爬上垃圾中转战的顶楼可以俯瞰水库全貌。这个站点距离水库不足20米远,中间仅有一条路相隔。
楼上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中转站隶属于某公司,分布在大望村共有三个。在交谈中,记者不时能闻到垃圾的臭味。而目前正值深圳的冬天。
综合整治“退水进山”
大望村的问题如何解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望村原住居民曾因水库保护问题而历经搬迁,在特区发展初期,由于大望村与其他原住村落没有多大差距,因此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深圳城市的飞速发展,这个原本像世外桃源般的村落既感受到了现代城市生活带来的冲击,又面临着保护生态水源地的重任,再次搬迁势在必行,转型迫在眉睫。
保护与发展是罗湖区和大望村肩挑的双重使命,但怎么搬?搬哪里?这又牵扯到土地和城市更新、土地整备、重新规划等复杂的事项。去年,罗湖区城市更新局刚成立不久,就成立了大望村的专案组,以期加快大望村转型更新的步伐。
在去年的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王小斌等130位人大代表就梧桐山生态保护,就大望村综合整治问题提出8份议案,建议市政府从保护好生命之源的长远目标出发,实现“特殊情况特别政策,具体问题区别解决”的办法,尽快实施调整大望村基本生态保护线范围,按照现状予以拆赔,置换大望后山基本生态线内用地38公顷,用于大望新村安置住宅建设。市规划国土委对此事也给予明确表态:人大代表的议案作为解决大望村后续生存和深圳水库水源保护的创新方案,其思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目前,由深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一份大望村规划已经出炉,其核心内容是“退水进山”,还水库一片宁静的天空,给居民一个提升的空间。
编辑 欧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