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手机支付很方便单也可能是财产“黑洞”!

读特记者 邹媛 文/图
2017-05-17 20:46
摘要

(小标)二维码等成诈骗新宠 互联网技术和服务日新月异,而各种窃取财产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

上网购物、吃饭娱乐、生活缴费、理财炒股……,日常生活中大家使用钱包和现金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用手机支付的比例却越来越高。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窃取财产的诈骗手段,将“魔爪”伸向了支付与理财。业内认为,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其安全问题正在集中爆发,诈骗金额、频率、破坏性、成功率随之提升,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也远远大于PC时代,在支付安全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手机或将成为财产的“黑洞”。

手机安全风险巨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财富中心、信息中心、社交中心和生活中心。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2016年,国内国内移动支付总额约为209万亿人民币,超过了美国2016年的GDP总额(18.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8万亿)。而用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达到4.69亿,平均每3个网民就有2个使用手机支付。

据360发布的《2017年中国手机安全风险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目前99.99%的安卓手机存在系统安全漏洞;55%的手机存在20个及以上的漏洞。与此同时,移动恶意程序自2012年以来,样本数量从几十万跨越至千万级别。2017年第一季度,累计监测到移动端用户感染恶意程序5812.7万人次,平均每天恶意程序感染量达到了64.6万人次。

记者梳理《报告》后发现,在监测的恶意程序中67.4%会窃取短信信息,34.8%会窃取手机银行信息,10.0%会窃取手机联系人信息,3.7%会窃取手机通话记录,2.0%会窃取社交软件(例如微信、QQ等)聊天记录,这些都是个人财产巨大的威胁。

“钱包丢了,只会损失部分现金,银行被控制了,最多是财产清零。然而手机被控制,所有的银行、理财、炒股等金融账号,都会被控制,造成巨大损失。”360手机卫士业务负责人姚彤表示,很多人觉得只要手机里没钱就是安全的,但是,不法分子还可以利用信用授权和互金产品,骗走贷款,让你轻易成为“负翁”。

二维码等成诈骗新宠

互联网技术和服务日新月异,而各种窃取财产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据姚彤介绍,相较于PC时代,手机对外的信息渠道更广泛,接触点越多也意味着被入侵点更多。“2016年以来,二维码、虚假违法停车告知单、手机卡等,逐渐成为诈骗分子的新宠”。

记者了解到,偷换商家收款二维码诈骗、带二维码的虚假违规停车单诈骗、诱骗付款二维码盗刷等现象层出不穷,甚至连热门的共享单车,也被贴上了虚假二维码,让用户转账。

据介绍,在这些二维码的背后极有可能隐藏着扣费、隐私窃取、私自下载安装等陷阱。其中较为常见的诈骗场景是扫码后跳转至转账页面,对于不熟悉共享单车使用流程,或者对于移动支付警惕度较低的人来说,误转账的现象非常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精心构造过的二维码,扫描后出现的收款人名字与图像与共享单车官方应用名、图标近似。

360手机卫士安全专家葛健表示,二维码支付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勒索软件作者敛财,一方面,勒索软件作者可以“坐等收钱”,不用再耗费时间与用户打交道;另一方面,扫描二维码付款即可“解锁”,在用户看来解锁的时间成本降低,用户更有可能为了省事而尝试转账解锁。

“尽管移动安全形势严峻,但其危险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提高安全意识是首要的。”葛健建议市民,不要轻信陌生电话、短信内容,不要随意打开来源不明的网址链接;在不确定安全的情况下,切勿在可疑网站上录入自己的手机号、银行卡号、银行卡密码等重要隐私信息。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邹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