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帧画面都像一幅古画,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首秀上海
2021-09-24 20:35

“每一帧画面都像一幅古画,每一个场景都有浓浓的中国味儿。”这是很多人看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第一感觉。

9月24日,由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的《只此青绿》来到上海大剧院,首次与上海观众见面。

《只此青绿》对话北宋天才画家希孟,“舞绘”的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展开叙述,让观众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的视角,徜徉在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趣之中。

希孟、展卷人、青绿是剧中的三个主要角色,演出前,我们与两位导演以及三个角色的扮演者聊了聊。

《只此青绿》场景

希孟:他让演员变成了“小哭包”

得知要演希孟,演员张翰查阅了很多关于《千里江山图》的信息,发现所有信息都是根据画上的几句题跋而来,他又去找影视剧,结果一个都没有。

既然不能通过别人来了解,能不能通过画来了解呢?他买了很多书籍,里面有很多名师大家对这幅画的解读和评价,“很多人都说,只有他这个年纪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年纪大一点的画师可能会有更多留白,颜色刷一下就过去了,他年纪小,才会把老师教的每个细节都画到位,包括山体的阴暗面都画得一丝不苟,因为他很想得到老师的认可。”

张翰对角色的更多体悟,来自和两位导演在排练厅的磨合,她们会看到18岁少年希孟和他相通的地方,想象着他可能做什么、不做什么,可能受过很多挫折、很多打击,慢慢找到希孟的个性。

在剧中,张翰至少有四段在画案前的场景,动作不多,怎么才让观众相信他就是希孟?他专门请了中央美术学院一位专研青绿山水画的博士生学画《千里江山图》,准备从白描到上色再到点染,一步步学、一步步画。

《千里江山图》纵51.5cm、横1191.5cm,张翰学画6次,每次4个小时,才画到上色前的那一步,每次都脖子酸痛,看东西都重影了,“那时候空调暖气都没有,他是怎么画的?太佩服了,他一定非常认真、执着、纯粹,才能画下来。”

有一场戏,因为入戏太深,张翰哭到不能自已,留下“小哭包”的外号。那是希孟最寒冷、最孤独、最焦头烂额的时候,“天气特别冷,手都拿不稳笔了,好不容易找到画画的灵感,展卷人在后面默默帮我披了一件衣服,那一刻,我真绷不住了,心就像洪水决堤了一样,鼻子立马酸了。”

周莉亚还记得,音乐关了后,张翰还在止不住地哭,一边哭,一边喊着希孟太不容易了,“张翰以前跳民间舞,情感都是往外放的,当他跳希孟时,他要内敛许多,一直在压抑自己,刚好排到这个地方,演员和角色达到了共情。”

四个月排练下来,因为压力太大,张翰清瘦了许多。虽然特别累,但他并不想吃饭,只想喝水,有时他也会逼自己吃,就是胖不了,“跳舞嘛,运动量大,消耗也大,然后我就瘦了!”

希孟

展卷人:他是观众进入画作的眼睛

舞台中央是四个圆形转台,转台上铺着一张古朴桌案,少年希孟低头苦思,时而作画,时而扔纸团,纸团不一会就被展卷人拾起……两人时常出现在同一个空间,却又无法直接触碰。展卷人“隔空”为希孟披上外衣;临近尾声,希孟与展卷人隔着长长的画卷,拱手致意,相互拜谢……好几个场景戳到了观众的泪点。

“我们也渴望进入希孟的房间,看看他是如何画画的,展卷人就是现代人的角度,是你,是我,是千年后可以与希孟对话的一个引领者。”两位导演介绍,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王中旭正是展卷人的原型,正因为接触了他,她们才萌生了刻画展卷人的想法。

王中旭专研《千里江山图》,也是2017年“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的策展人。如今他是《只此青绿》请来的四位文博顾问里的一位,给主创团队和演员上了不少课。

“顾问在技术上给了我们很多知识点,让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不出错。另外,在接触这些顾问的过程中,我们也跨到了另外一个领域,看到他们工作的世界,这也是我们离这幅画更近的一种途径。”韩真说。

都说纸保千年、绢保八百,《千里江山图》是绢本设色画,如今九百多年过去,虽然完好无损,然而已经是超期“服役”了。有一次和王中旭闲聊,韩真问,这幅画还能保存多久?王中旭沉默了一会儿说,“不知道,但至少在我们这辈人手上,它不会消失。”这句话让韩真大受震撼,“每个人在自己的站位上,都有他的情怀、他的坚守。”

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两位编导时刻被感动着。王中旭还和她们说过一个细节,“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展出前,他们为拍《千里江山图》的高清图像,关掉了房中的大部分灯,“他说,光收的那一瞬间,这幅画泛着宝石般的光芒,虽然不明显,但就那么一瞬间,他感受到光芒的冲击。这一下,也让我们想象到舞台上那一抹青绿色的震撼。”

“展卷人在剧中有一个重要职能,他并不是告诉大家这幅画有多好,而是让观众跟着他的视角进入画中,自行体会传统文化带给自己的心灵冲击。”饰演展卷人的汪子涵说。

展卷人的设计,也让两位导演获得了创作上的一次满足。如果就宋代说宋代,这部作品就会停留在古典题材里,有了展卷人和文博工作人员的存在,它才成了一个与当代人息息相关的当代题材。

展卷人和希孟

青绿:她是《千里江山图》的灵魂

青绿则是展卷人和希孟之间的一根纽带,也是剧中唯一一个意象角色,她在画中静待千年,静候着他们之间的一次对望。三人之间有一段三人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不胜收。

两位导演还巧妙地让青绿山水动了起来——希孟在舞台中央作画,随着越来越多的青绿加入,《千里江山图》终于画成,就这样活过来了。

“青绿就像这幅画的灵魂。”两位导演解读,“你在看画时有没有想过,这幅画也在看我们?我们只是它生命中的过客,包括希孟、工艺人、收藏家、研究员,它才是生命力最强的,就像明月一样,存在千年。”

“她没有生命,但她是有温度的。”饰演青绿的孟庆旸坦承,这样一个意象化的角色很难演,需要自己打开想象力,“当画卷展开,你就像尘封多年的陈旧碎片慢慢脱落,你的血液逐渐升温,慢慢明亮,慢慢复活了。”

跳舞时,两位导演对她的体态要求是“空”,但在空中有一种微妙的灵动,无声却有回响,“我的气息和体态全是向下的,但上身很松弛,是一种宋代美学的肢体展现方式。”刚开始寻找宋人的体态时,韩真总笑她是从西洋博物馆出来的,完全沉浸在角色里之后,她慢慢找到了窍门,就像从宋画里走出来的一样,有一种纤薄的、柔弱的、古典的美。

青绿

(原标题:每一帧画面都像一幅古画,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首秀上海)

编辑 (冻结)董雯静审读 吴剑林审核 冻结-党毅浩,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