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原创民族交响曲首演,深交为你讲述“中国故事”
读特记者 杨媚
2017-05-04 12:05

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变奏出钢琴与管弦乐随想曲,高亢的陕北信天游“混搭”萨克斯与管弦乐,交响乐队、童声合唱与混声合唱联袂奏唱民族音画……日前,深圳交响乐团连续举办了两场原创作品音乐会,三部委约创作的民族交响乐作品全新首演。

以“世界语”来讲述中国故事,是深圳交响乐团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深交以委约创作的形式积累了近百首原创民族交响乐作品,并带着《人文颂》《神州和乐》等多部原创作品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奏响“中国之声”。

··“西北风”“西域情”尽展民族音乐精髓

日前,原创作品音乐会连续两晚在深交音乐厅举行,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主题都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相呼应,“西北风”“西域情”尽展民族音乐精髓。

作曲家姜万通首先带来了两部“丝路乐章”:《西北谣——为萨克斯与管弦乐队而作》以及《西域风情之一杯美酒随想曲——为钢琴与管弦乐队而作》。

前者将《一杯美酒》发展出既有西域风情又有恢弘气势的钢琴与管弦乐随想曲,并引用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与之对比的另一个主题,时而欢快、时而委婉忧伤。后者则采用了陕西民间音乐中的《脚夫调》与《赶牲灵》为素材,将萨克斯特有的音色、技术技巧与管弦乐队有机结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作曲家朱彬创作的《陕北音画》次晚首演。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翻身道情》《红军哥哥回来了》等接连变奏,交响乐队、童声合唱与混声合唱演绎出一幅陕北人民迎接红军的动人画面。

两场演出均以公益音乐会的形式对市民开放,数百名观众率先领略了这三部原创民族交响乐作品的风采。

··以“世界语”讲述中国故事

“我们中国人的交响乐团不但要演莫扎特、贝多芬,也要用交响乐这种‘世界语’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谈到打造民族原创作品的初衷,深圳交响乐团团长聂冰这样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交响乐团在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以“委约创作”的形式,邀约一批顶尖中国作曲家共同打造民族交响乐作品,目前已经积累了近百首作品。

作为一支地方交响乐团,深交的委约作品均以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精髓做依托和出发点。在聂冰看来,这样的实践在中国原创作品匮乏的当下非常有意义。“以姜万通和朱彬作品中都涉及的陕北民歌为例,信天游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只是民间传唱的话道路非常狭窄。交响乐是‘世界语’,将它变成交响乐,能更好地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每次出国巡演,深交都坚持大力推介本民族交响乐作品。去年的欧洲三国巡演,深交不仅为斯洛文尼亚、意大利、罗马尼亚的观众带去了西方交响乐经典,还特意选择了交响音诗《枫桥夜泊》、民族交响乐曲《良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关键在于推出一大批优秀民族艺术作品,这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文化使命感。民族交响乐,就是打通中西方观众心灵的最佳桥梁之一。”

··多部“好深音”接连走出国门

聂冰介绍,深交委约创作的交响合唱《希望》、交响诗《大鹏礼赞》、客家文化主题交响曲《交响山歌·客家新韵》等都是本土交响乐精品,其中既有深圳人对改革开放、祖国繁荣的深情礼赞,也有对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的歌颂,《交响山歌·客家新韵》还在探索客家山歌交响化道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深圳人倍感骄傲的“深圳之声”——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响曲《人文颂》和大型梵呗交响曲《神州和乐》,早已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

其中,《神州和乐》在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十多个国家演出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极高赞誉,《人文颂》也相继登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以及联合国总部纽约,反响热烈。

从山东老家来深工作的90后观众刘凯,在听了深交的原创作品音乐会后感慨万千。“深圳交响乐团一直坚持推广我国民族音乐作品和作曲家,仅仅这两年,我就听过《大鹏礼赞》《鸿雁》等。就像电影《爱乐之城》一样,我们要有美妙的音乐作品来展示深圳改革开放的‘好深音’与‘圳能量’,这是深圳交响乐团的责任,也是每一位深圳人的责任。”

见习编辑 黄子芸

(作者:读特记者 杨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