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土地管理也玩起高科技!院士领衔建了个仿真实验室

读特记者 徐强 文/图
2017-05-03 19:25
摘要

[相关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 力争建成首个土地科技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在“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深圳在创造城市发展奇迹的同时,也比一般城市更早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

5月3日,“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在市土地交易大厦正式揭牌。该实验室将成为我国城市土地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研究基地。国土资源部、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和市规划国土委有关负责人为实验室揭牌。

“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是在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主管领导下,依托于市规划国土委,由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市房地产信息中心等六家单位联合组建的一所实验室。该实验室由深圳首位本土院土郭仁忠领衔担任学术主任,王家耀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土地大数据平台构建、土地系统仿真及模拟、土地资源环境的空间感知等领域。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城市土地管理及长远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以土地科学、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城市等行业应用需求为向导,促进我国土地科学的进步及发展。

在专家组评审会上,来自国内规划设计界的顶尖专家对实验室给予高度评价并寄予厚望。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土地资源消耗加剧,土地问题正逐步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科学研究的局限,加强土地领域的创新体系建设。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随着城市的快速高效发展,其城市空间质量提升的诉求愈发强烈,在城市化2.0阶段,如何更加科学、精细、标准地进行土地空间治理与土地质量提升,从而保证城市绿色、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验室成立后,将通过开展城市土地前沿、关键、重大科技问题研究与示范,形成创新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从而引领城市土地科技发展。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孟建民院士希望实验室依托深圳,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的理论、技术与应用,服务于我国土地科学与城市发展需求。

目前,实验室有固定人员33人,其中博士22人(含博士后4人),专业涉及土地管理、地理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生态学等领域。实验室通过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开展相关研究,在土地大数据、土地政策仿真与空间优化、土地立体化利用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的示范效应。

读特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

力争建成首个土地科技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在“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深圳在创造城市发展奇迹的同时,也比一般城市更早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空间结构优化的发展难题。这倒逼深圳率先探索高度城市化环境下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实验室正是为破解土地空间资源约束管理问题而产生的,未来力争建成首个土地科技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对城市规划设计会有怎样的帮助?郭仁忠说,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出让一块土地,仅指平面土地,而现在出让的土地,不仅包括地面,还包括地下空间,土地变成立体化的,土地的利用也将在三维立体空间下进行,土地空间的管理和利用就变得更加复杂。如何探索三维空间下的土地利用,就成为城市管理者直接面临的问题。实验室通过探索三维地籍管理技术,研究土地空间立体化利用管理技术,为土地管理提供仿真及模拟参考,从而使土地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利用。

“实验室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优势在于它是依托市规划国土委,并由六家市属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联合组建而成,因此它更清楚城市规划中碰到的问题,也能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并迅速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城市建设中,实现产、学、研、管一体化。”郭仁忠表示。

郭仁忠介绍,目前实验室有几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土地系统模拟及政策仿真方面,实验室正通过开展系列土地利用管理的社会经济效应仿真研究,探索土地经济工程及社会风险仿真技术;在土地大数据方面,实验室正通过研究土地大数据存储及管理技术,实现城市土地大数据平台上的一体化管理;在土地资源感知及空间优化方面,实验室正通过探索减量增长目标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支撑技术,推进经济安全、社会和谐的土地改革及土地政策方案优选,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徐强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