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产”变“资产”,深圳将加快立法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

​读特记者 李舒瑜
2020-05-04 16:02
摘要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之城”,近年来,深圳的“蜕变”与成长离不开法治环境的建设。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之城”,近年来,深圳的“蜕变”与成长离不开法治环境的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作为对科技创新环境起到重要法律支撑的两项法规,出台后实施情况如何?市人大常委会近期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执法检查,并于近日公布执法检查报告。报告建议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让“知产”变“资产”。

成效:去年查办知识产权违法案件增长三成

《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是近两年来实施的新法,两法相互关联,有力地推动了深圳科技创新发展。

数字最有说服力。近年来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9230.85亿元,增长11.26%,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700家,累计超过1.7万家,在全国位居第二。自主创新平台加快建立,去年新增各类创新载体381家,累计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260家。深港协同创新取得突破,6所香港院校累计在深联合培养各类人才9808名,在深设立科研机构64家,孵化企业156家。

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的关键。去年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实施第一年,市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办知识产权违法案件1608件,比2018年增长31%,罚没款5150万元。

问题: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待提高

尽管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不足。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这是执法检查中,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反映的共同难题。当前的银行信贷机制造成其偏爱大中型企业和技术成熟的企业,部分金融机构虽然愿意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支持,但大多成本较高,不少企业难以承受。金融资本对科技的支撑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科技风险投资保险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深圳原始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从事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创新人才仍比较短缺,各区产业布局也不够均衡,创新人员和创新载体分布在少数片区,原特区外片区工业区与城中村混杂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原特区内中心片区甲级写字楼多,科研用房少。

举措:拟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

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执法检查报告提出,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制度,推动企业作为原始权益人在证券交易场所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知识产权证券化,无疑将为高新技术企业雪中送炭,但根据现行政策法规,“知产”变“资产”尚存在评估难、配套弱等问题。根据此次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正在制定当中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草案)》率先建立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知识产权资本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一系列制度,以推进以知识产权运营未来收益权为底层资产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建议:探索将人工智能生成物纳入知识产权保护

谷歌旗下AlphaGo会下棋,微软“小冰”出版史上第一部由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写成的诗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它的权利归属于谁?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面临许多新问题。

执法检查报告提出,在立法中适当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探索将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生成物、网络游戏和电子竞技等客体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李舒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