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好习惯可以产生美德 走进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

读特记者 姚峥华
2020-05-03 09:52
摘要

罗素(1872 — 1970)是 20 世纪最卓越的哲学家之一。他出身贵族,祖父约翰 • 罗素是著名的辉格党人,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度出任首相;父亲安伯力 • 罗素和自由主义哲学大家穆勒交游甚笃。由于年幼时双亲相继离世,罗素转由祖母抚养,并且一直在家接受教育,因此童年时光颇为寂寥。

罗素(1872 — 1970)是 20 世纪最卓越的哲学家之一。他出身贵族,祖父约翰 • 罗素是著名的辉格党人,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度出任首相;父亲安伯力 • 罗素和自由主义哲学大家穆勒交游甚笃。由于年幼时双亲相继离世,罗素转由祖母抚养,并且一直在家接受教育,因此童年时光颇为寂寥。不过,祖母的独立不羁和道德热情深刻影响了他,求知和冥思也带给他莫大的心灵慰藉。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罗素先后攻读了数学和哲学,凭借一系列基础性、典范性的研究工作,被公认为居于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开创者之列。与此同时,他还是一名优异的通俗作品作者,不仅能以浅显练达的文辞向一般读者陈述哲学观点,还热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大众议题并为之著书立说。超越专业藩篱的博大关怀为罗素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包括 1950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他为“当代理性和人道的杰出代言人之一”。

在罗素所关注的大众议题中,教育占据着极为突出的位置。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英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兴旺而嘈杂的时期。罗素通过《社会改造原理》(1916)、《自由之路》(1918)、《幸福之路》(1930)、《教育与社会秩序》(1932)、《民主教育》(1942)等一系列著作,或零散或集中地持续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

1921 年,罗素和曾跟自己一同访问苏联与中国的英国作家、女权主义者多拉 • 布莱克结婚,开始了他的第二段婚姻。婚后两人育有一儿一女,这给罗素系统而实证地研究儿童教育提供了契机,由此得到的成果便是日后成为现代教育经典的《教育与美好生活》。该书出版的翌年,罗素夫妇还共同创办了一所实验性的寄宿制学校,亲自掌管校务、担任教师,践行他们所提倡的教育观念。

《教育与美好生活》这部教育名著篇幅不长,除一个简短的引言之外,总共十九章,分三篇。该书的前两章构成了第一篇,综论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目的。民主可以说是罗素教育思想的一条门槛式原则,他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们所追求的未来的教育体制必须给每个孩子提供现有的最佳机会”,“如果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普及,我们就无法将其视为令人满意的”。正是基于这种精神,他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英国贵族式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公学制度多有反思和批评,希望采用蒙台梭利等现代教育家摸索出的理论和方法破旧立新。不过,他并未一概否定古典人文教育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而是指出这方面的教育一定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方法上有所改良,“人类知识的总量和人类问题的复杂性正在不断增长,因此每一代人都必须为了找时间学习新东西而改进其教育方法”。罗素推重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是自由。他认为,绝不能像旧时那样通过恐吓、强迫甚或体罚来管束和训导儿童,而应该培养儿童的自律和主动。一方面要借助现代心理学知识来把握和利用儿童的心理特性,另一方面要传授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来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品性和美德的养成绝非依赖外在强制,也不能诉诸意志控制,而是取决于儿童早期确立的良好习惯,“好习惯几乎可以自动产生大部分美德”。在罗素看来,理想人格的基础是活力、勇敢、敏锐和理智等四种品性。他特别指出,传统教育的一大缺陷是轻视理智,而没有理智,“教育者们常常因为热衷于灌输所谓的正确信念而疏于对理智的训练”。即便时至今日,这样的提醒仍旧值得我们谨记。

第二篇包括十一章,考察的主题是品性教育,即道德教育。罗素对此所作的讨论是异常全面而具体的,他的许多见解尤其可以供中国的家长们借鉴。第三篇共六章,罗素探讨了智力教育。他认为,智力教育要获得成功,离不开这些品质:好奇心、开放心态、相信知识难求却可得、耐心、勤奋、专注和精确。罗素还从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等三个方面对智力教育展开了细致讨论。

《教育与美好生活》

伯特兰 · 罗素著

张鑫毅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4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读特记者 姚峥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