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观察 | 从“棉花事件”看我国外交思路的转变

2021-09-14 16:22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摘要

近期新疆棉花事件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思路从被动向主动,从委曲求全向追求平等的转变。这一事件也可视为我国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强国转变的重要标志。

董海涛

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稳健发展,中国当属世界大国无疑。虽然国力日甚,但因为“韬光养晦”和“含蓄慎言”等思想影响,我们往往缺乏主动的外交策略,国家的外交每天几乎都在进行“反应性”和“救火式”的运作。而近期新疆棉花事件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思路从被动向主动,从委曲求全向追求平等的转变。这一事件也可视为我国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强国转变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制裁   反制   人权   以疆遏华   平等外交

 一、“棉花事件”概述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反华势力疯狂抹黑新疆人权发展状况,污蔑新疆棉花种植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先是从未到过新疆的德国学者郑国恩(Adrian Zenz)编造“中国通过强制性劳动力转移和扶贫计划,迫使新疆数十万少数民族劳工手工采摘棉花”等弥天大谎。一些别有用心的反华政客借机对中国发难,威胁进行经济制裁。

在西方政客施压裹挟之下,总部位于瑞士的“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 Cotton Initiative)以及一些国际企业,先后表达了拒用新疆棉花原料的意向。如此这般,一出荒诞的图谋“以疆遏华”的戏码上演。针对一些西方国家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于2021年3月22日对中国新疆有关人员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的行径,3月26日中国外交部迅即宣布对相关外国实体和个人发起反制。

二、外交思路转变

这次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一些西方国家和国外企业封禁新疆棉花的情绪暴发和快速反击可谓一件好事。一直以来,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在西方的形象就是勤奋、老实和听话。西方政府这么认为,企业也是这么认为。对于西方政客而言,要想上位就必须赢得选民。他们的惯用做法就是将中国塑造成敌人,然后反华以带动选民情绪,最后获得选民支持。这其中当然也有意识形态的问题。作为一个曾经被殖民的国家,中国以自己的方式快速发展起来,令西方国家无法接受。为了不让民众质疑国家制度,西方只能将中国描述成一个敌人。而绝大部分发了新疆棉花声明的外国企业也是为了讨好西方民意,觉得发表一个这样的制裁声明自己的企业就能站上道德高地,对品牌形象和产品销售都有好处。至于中国人民是否会有情绪,这些企业觉得无所谓。

(一)来而不往非礼也

为何这次中国的反制措施让欧盟和美国感到难以接受?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可以随便抹黑,受了委屈还会委曲求全,诋毁一下没有什么大不了。新疆“棉花事件”让这些国家和企业意识到,中国已经不是随便可以踩在脚下的国家。一味迎合西方社会的政治正确和种族优越感,随意贬损中国形象注定得不偿失。当然,中国不是反对整个西方世界,不是反对所有外国品牌。中国反对的是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反对的是歪曲造谣,反对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和企业毫无事实根据的封锁制裁。

中美两国于2021年3月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的双边会谈为何会让美方感到惊讶,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中美贸易冲突之前,每当听到“制裁”二字,国人就会觉得“完了”。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制裁大棒”是西方强国的专用武器。但是时至今日,“制裁”不再是美欧的特权,中国也能以“平等外交”的原则进行反向制裁。

(二)以事实为依据

事实胜于雄辩。在2021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华春莹给到场的记者播放了一段视频。在这段2018年8月发布的视频中,美国退伍陆军上校劳伦斯·威尔克森,亦即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的幕僚长,在演讲中直言不讳地道出了美国迟迟不从阿富汗撤军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搞乱新疆,破坏“一带一路”,以此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

新疆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一旦马六甲海峡遭到封锁,新疆就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通道。中东、非洲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将通过“中巴经济走廊”运到中国,而新疆是这一走廊的必经之地。新疆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地。欧亚大陆桥经过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将中东、中亚乃至欧洲同中国连接起来。随着未来产业转移,我国相当部分的制造业将落户新疆。这些产品再行出口到中亚和欧洲等内陆国家,可以大幅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此外,新疆还是我国“西气东输”的起点。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运输到新疆,加上塔里木油田生产的天然气,都将通过“西气东输”工程运送到中国东部地区。

综上所述,一旦新疆遭到破坏,“一带一路”倡议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正是因为新疆对中国如此重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策划搞乱新疆,不遗余力支持恐怖分子,在新疆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例如乌鲁木齐“7·5暴力犯罪事件”(2009年),北京“10·28暴恐事件”(2013年),新疆莎车“7·28暴恐袭击事件”(2014年),昆明“3·1暴恐事件”(2014年)等。

(三)善于运用外力

善假外口,善用外力,亦即借用外国人来现身说法无疑是一种不错的对外交往和对外传播方式。我国早有借用外力进行对外传播的成功范例,如元朝时期的《马可波罗游记》等等。不同于中国人自己的表达,诸如《马可波罗游记》之类的作品从西方人的视野来看待和描绘中国,自然对西方大众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在此次新疆“棉花事件”中,一位长期生活在深圳的加拿大博主丹尼尔·邓布里尔(Daniel Dumbrill)在他的Youtube频道上做了一期线上对话视频,讨论了西方国家针对新疆的谎言。据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报道,2021年2月加拿大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动议,认定新疆存在所谓的“种族灭绝”。“邓布里尔表示加拿大议员在根本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闭着眼睛投赞成票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因为投赞成票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他还非常有条理地驳斥了美国针对新疆的每一条指控,并且直指美国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支持恐怖主义。得到这一重要新闻线索,《深圳日报》(英文)(Shenzhen Daily)3月26日第一时间在其微信公众号和APP发表了这一视频,两天的阅读和点赞量就达到了20万。3月29日,《深圳日报》(英文)继续跟进采访,在头版头条刊发了这一视频的制作背景,并配发了邓布里尔先生 2020年10月15日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典活动之时接受该报专访的文章节选。这些连续报道事实清楚,说理充分,并由正义的西方人士亲口讲述,取得了良好的外宣效果。

三、几点启示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中美关系都已经发生了质变。只有美国认识到升级遏制中国将极大损害而不是加强自身的全球领导地位,中美关系才有可能在更加均衡、更加稳定的基础上得以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放弃幻想,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善于团结所有力量,并坚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充分思想准备

在未来十到十五年中,全球只有中国具备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的可能。锁定“霸权头号挑战者”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霸权国家的本能行为,美国也不例外。这一锁定,标志中美关系已经走向质变。但是,这一变化对中美两国都是陌生、措手不及且并无充分思想准备的。陌生是因为在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从未被锁定于这一位置。即便是中美两国在20世纪50年代兵戎相见,当时的美国依然坚定地锁定苏联为其主要挑战者。措手不及是因为过去美国一直认为中国无论怎样发展,迟早将在价值观念和社会模式上“皈依”西方阵营;而中国也一直认为未来几十年的世界仍将维持“一超多强”局面,并没有挑战美国霸权的意愿。

但是无论我们是否有挑战美国霸权的意愿,日益强大的中国已经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可以预见,中美两国的冲突在未来会愈演愈烈。例如,新疆“棉花事件”之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表态说:“美国将根据中国在新疆人权问题上的改善情况,决定是否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种回应其实已经将中美两国的经济争议和全球重要体育赛事变成了国际政治问题。

(二)凝聚国际力量

随着中国实力渐强,美国深知仅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有效控制。与特朗普政府实行的“美国优先”政策不同,拜登总统采用“群狼战术”,着力联手盟友对抗中国。这一战术较原来的“美国优先”更为老谋深算。但是,在当今高度融合的世界要想形成像美苏冷战时期“北约”那样紧密的军事同盟几无可能,只能采用“一事一议”的松散联合机制。现在这个联盟也有重大的裂痕。虽然美国是其中的“头狼”,但是它的众多盟友(包括英国在内),都不愿意成为狼群中被中国重点打击的那一只狼。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四面出击,应当集中力量抓住主要矛盾,善于采用团结分化的办法,形成统一战线,进行各个击破。特别是要尽力维持中欧投资协定这一地缘政治工具,防止欧美联手一起对付中国。在“棉花事件”博弈的重要时刻,中国的外交工作也在密集开展。外交部长王毅先是在广西桂林会晤俄罗斯外长,接着访问了中东六国并与伊朗达成重要合作协议。中国和俄罗斯加强战略合作,和中东国家搞好关系,不仅有利于新疆稳定和我们的能源供给,更能对美国和欧盟形成强力反制。

(三)保持开放心态

中国过去四十多年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就,正是因为坚定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上的开放合作固然重要,但保持精神和心态上的开放更为关键。针对“棉花事件”中关于邀请联合国官员访问新疆的国际诉求,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021年3月29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中国与联合国一直保持沟通,并已经向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发出了访问新疆的邀请。”新疆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无论是安居乐业的各族人民、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还是花海、草原、大漠、星空、峡谷、雪山、矿产、棉花等等,新疆出品,都是精品。西方国家可以看看,拒绝新疆产品到底是谁的损失?

必须强调的是,访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双方的交流合作。我们欢迎客观、公正的外国朋友访问新疆,但是不欢迎抱有偏见、戴着有色眼镜的人来中国搞所谓的“有罪推定”调查。更应坚决反对一些西方势力利用此事进行政治操控,借机向中方施压的卑劣行径。

【作者董海涛系《深圳日报》(英文)总编辑,文学博士】

编辑 严偲偲  审读 李诚  审核 詹婉容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