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今人与古人的桥梁,让我们抵达诗和远方

王小凤
2021-09-11 14:53
摘要

康震把他理解的古诗词及背景讲给读者听,而读者通过这样的言语之桥到达更远的地方。

《康震古诗词81课》 康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4月版

我们自小接触的唐诗宋词,每一个人都不在少数,从几乎每一个人的启蒙诗《鹅》到诗以咏志表达每一个作者心绪情怀的诗歌,读着都让我们感动。但越是读诗,就像一个孩子探索这个世界一样,看到的越多,就越加的迷惑——我真的懂诗词吗?在我本人感知,读诗词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把书读厚再读薄的过程,对于古诗词,我们仍需要把自己放在历史现场去读、去品味、去体会。

为什么?因为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形下书写的,如果你无法将心绪沉浸在历史现场,就无法真正体会到这首诗的精髓。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初高中时读诗词,由于应试的原因,老师习惯性的方式便是一讲二背三默写,总之让你记住这首诗就行了,至于到底传达的什么意思,不重要。几乎所有的诗词都是以“关键词”“贴标签”的方式来记忆的,对诗人也是。

以至于很长时间以来,对《登幽州台歌》的认识,是作者哀伤、怀才不遇产生的内心悲怆,至于什么情境下的哀伤、怀才不遇,不重要,因为考试不会考。其实,记忆诗词,如果不能理解作者的心绪,又怎么能彻底记住语文考试中要求我们记住的长长的名单呢?

就像我们当年背得滚瓜烂熟的诗词到如今已经不能记起来几首一样,唯一熟悉的,都是当年因为兴趣而彻底通透的理解后才记得的。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比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段一度思华年”,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几乎都是靠着自己与日常生活相连接,才产生奇特的记忆效果,最终把诗词镌刻在记忆深处。

我们常说,诗言志,歌咏言。每首精彩的诗歌后面站着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诗人或词人,而诗人或词人的背后则是牵绊着他们的大时代。所以,我们读诗词,也是在读人。读他们身后的故事,读他们深处的那个时代。

本书从成千上万的唐诗宋词中选取81首诗词,相信难度极大。康震是想带我们看时代,还是看个体,还是以点带面去看唐诗宋词?在读完这81首诗词之后,你会发现,学到的不是读一首两首诗的看法,而是对诗词以及对诗人词人一种系统的看法,选取81首诗词进行解读之后,或许康震的用意是经历81难,你会提问到读诗词的乐趣与方法,同时对诗词所串联起来的历史,有了一个直观线性的认识,也能够帮助读者对未来读其他的诗词或者认识其他的诗人或者词人,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把作者或者解读者康震称呼为读者与古人之间的桥梁,他把他理解的古诗词及背景讲给读者听,而读者通过这样的言语之桥到达更远的地方,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最大意义,也是读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王雯
(作者:王小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