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本科招生校园开放日,约1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和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游览校园、了解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对该校的专业特色进行了详细了解。据悉,今年港中大(深圳)将在全国25个省市招生,招生人数900多人,其中,在广东省约投放200名左右的招生计划。
12个本科热门专业招生 今年新增生物信息学专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在宣讲会上对大学的情况作了简短介绍。2016年,港中大(深圳)在全国22个省市招收本科生约806人,录取学生绝大部分文科排在全省前1%以内,理科排在全省在前2%以内,生源质量优秀,今年,除了继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陕西及广东等省份招生,更新增甘肃、吉林、山西三个招生省份,即2017年,港中大(深圳)将在全国25个省市招生,招生人数900多人,其中,在广东省约投放200名左右的招生计划。
2017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计划在全国投放12个本科招生专业,分别是经管学院的金融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经济学、会计学,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文社科学院的翻译专业。
港中大(深圳)建校3年,学科建设已逐步完善,今年新增的生物信息学专业,兼顾生物学基础、计算机和生物信息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广东继续实行“双轨制”招生
2017年,广东将继续实行“双轨制”招生,即纯凭高考成绩招录一部分学生,按照631综合测评录取模式招录一部分学生。631综合测评录取模式,即高考成绩占60%,入学测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入学测试分为面试和笔试,将在6月中旬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统一组织进行考核,学生可在 4月15日至5月31日登陆学校网站进行报名。2016年,港中大(深圳)在广东通过631综合测评录取151人,通过纯凭高考成绩录取30人。
综合测评强调对学生中英文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理解分析能力的考察,主要考核学生在高考中没有涉及的或者比较难发挥的观测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对人生和理想、对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看来,港中大(深圳)综合测评的笔试主要以写作为主,除了考察考生的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的思想性,港中大(深圳)非常看重学生是否对自己、对社会、对世界有独立的主见,是否对未来有规划与上进心。港中大(深圳)办学3年,已陆续在广东、浙江实行631综合测评录取模式,所录取的考生在校表现优良,学习能力突出,今年将新增在上海实行综合测评录取模式。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办老师建议广东、浙江和上海考生一定要把握综合评价考试的机会,踊跃报考,因为港中大(深圳)的综合评价考试有以下几大优势:(一)在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投放的专业与在纯凭高考成绩录取模式投放的专业完全相同,12个本科专业全为热门专业;(二)用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录取的考生没有英语单科成绩要求;(三)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和纯凭高考成绩录取模式一样,都是大类招生,第一年只需按照试验班代码报考,第二年具体确定攻读的专业方向;(四)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投放的计划数远高于纯凭高考成绩方式的计划数,从录取几率上讲,选择综合评价模式被录取的几率会更大。
新增奖学金不以高考成绩作依据
开放日活动中,徐扬生与家长、学生近距离交流,亲自向家长讲述了港中大(深圳)的办学理念,他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通识教育视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全体本科生提供专业教育之外的全人教育,促进学生智性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和现代社会的重要话题、理念和价值,培养他们成为胸怀全球、关心社会的公民,对学子的培养理念,十二字以概之:学贯中西,古今通汇,文理融合。
为致力于教育公平,港中大(深圳)设置了奖学金,除每年12万的全额入学奖学金、每年9.5万人民币的全免学费入学奖学金和每年4.75万的半免学费入学奖学金外,大学今年新设立了3万/年的新生入学博文奖学金,旨在鼓励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学子报读,该奖学金的发放不依据高考成绩,主要是通过面试,考察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思辨能力、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等,不考察具体的专业知识。
对于部分来自边远山区或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能够接受国际化教育是他们的梦想,也是他们开阔视野、发掘不一样的人生的绝佳机会,但是学费和生活费却是个不小的负担。港中大(深圳)设立了高额的助学金,以保证每一个来自清贫家庭的学生,不会因为学费而放弃在港中大(深圳)就读的机会。据悉,2016年,港中大(深圳)共100余名本科新生获得入学奖学金,其中,21名来自中西部边远山区或贫困地区的学生获得四年共计420多万元人民币的助学金。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