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市场力量推动全民扶贫,深圳用消费扶贫探索稳定脱贫新模式

读特记者 邱志东
2020-04-26 20:07
摘要

4 月 26 日下午 2 点,消费扶贫中心(深圳)筹备多时的直播室开启了第一场直播带货,这也是消费扶贫中心拓宽扶贫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新尝试。

" 这款虾卜脆 + 辣贝虾来自广东汕尾,内含丰富的虾米和萝卜干,辣度适中;干贝和虾肉饱满多汁,性价比高,前五名下单还有小礼物哦。"4 月 26 日下午 2 点,消费扶贫中心(深圳)筹备多时的直播室开启了第一场直播带货,这也是消费扶贫中心拓宽扶贫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新尝试。

▲网红主播正在直播带货。

据悉,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对口帮扶的广西、汕尾等地一些贫困村,出现了农产品滞销的情况,这些情况极有可能导致已经脱贫的农户再次返贫。如何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深晚记者来到消费扶贫中心了解情况。

线下:上千种农产品免费进驻消费扶贫中心

消费扶贫中心(深圳)位于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内,是深圳首个面向全国市场,集农产品展示展销、消费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消费扶贫中心。深晚记者走访获悉,目前深圳对口帮扶工作涉及全国 9 个省(区、市)的有关地区在消费扶贫中心都有馆区,每个馆区由当地政府推选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入驻,专门负责对接帮扶地区的特色农产品。" 消费扶贫中心对进驻企业免收所有费用,包括租金、水电费和管理费。" 云南昭通馆的企业负责人潘权说。

▲广东汕尾馆正在产品上架。

目前,消费扶贫中心共有 1000 多种产品,市民、客商、机关单位等都可直接在这里进行选购。" 一些已经规模化生产,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将直接对接到海吉星的批发市场。" 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副总经理郑英鹏说。

扶贫农产品的品质如何保障?这是很多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据介绍,除了入驻企业提供原产地的质检报告,产品来到深圳后,消费扶贫中心会再次进行抽检。对于一些直接从农户手上收购的特色农产品,消费扶贫中心则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线上:以购代捐解决扶贫农产品滞销问题

受疫情影响,今年我市对口帮扶的一些贫困村出现农产品滞销难卖问题,消费扶贫中心的线下渠道也受到了影响。为此,消费扶贫中心主动拓宽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模式,着力解决扶贫农产品滞销问题。

4 月 26 日下午 2 点,消费扶贫中心筹备多时的直播室开启了第一场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消费扶贫中心携手网红主播,通过以购代捐的形式,助力解决扶贫农产品滞销问题。当天一共有 6 场直播,将带来贵州毕节、广东汕尾、云南昭通、广西巴马、重庆巫山、新疆喀什等 6 个地区 23 个扶贫产品。

▲网红主播正在直播带货。

开播前,网红主播在聚光灯下一遍又一遍地熟悉产品特性,技术人员则在一旁不断调试设备和角度,以确保直播时达到最好效果。直播时,消费扶贫中心几个工作人员和商户在镜头外认真观摩学习。" 哪个平台最合适?哪个产品最受欢迎?我们也还在努力摸索。" 工作人员陈梦玥笑着说," 先跟着专业团队学习,以后我们和商户也会开始尝试直播。"

除了直播带货,消费扶贫中心还开发了 " 圳扶贫 " 微信小程序电商平台,联合入驻企业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精美包装、文案设计。小程序接到订单将直接通知入驻企业,入驻企业再将订单信息反馈到前方农户安排发货,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够轻松的购买到异地土特产,非常便捷。

▲广西巴马馆。

前方:提前引进客商资源防止农产品滞销

缺乏市场意识,往往快要挂果了才想到销售,这是很多农户的现状。对此,消费扶贫中心与前方扶贫工作组紧密联系,3 月份以来,郑英鹏先后带领有实力的客商前往汕尾市华侨管理区、陆河县、陆丰市的多个贫困村实地考察农副产品滞销情况。其中,在汕尾市华侨管理区,贫困户大都种植有荔枝、龙眼、黄皮果等附加值高的水果,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市场预期不可测度。

▲直播海报。

郑英鹏向深晚记者透露,在消费扶贫中心和深汕指挥部精准扶贫组的 " 牵桥搭线 " 下,已有客商和汕尾的荔枝园达成了合作意向,预计 5 月底汕尾荔枝将供应到深圳,由消费扶贫中心负责销售。

" 提前的介入,也是为了防止农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 郑英鹏说," 除了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我们还在培养农户的市场意识,让他们充分了解深圳市场需求。" 此外,在农产品的种植、包装、运输等方面,消费扶贫中心同样也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直播海报。

郑英鹏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客商资源带到当地,意为建立长效的农特产品供应体制和销售机制,形成自种植上游到销售终端的良性产业循环,实现带物拓渠道,帮扶带产业,这才是 " 精准扶贫 " 的灵魂所在。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冯进容

(作者:读特记者 邱志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