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是一支口红钱”?小心陷入“欠债式追星”圈套!

南方Plus移动端
2020-04-26 16:48
摘要

粉丝一个劲地往里砸钱,其实早已违背了追星和消费的初衷,也造成了偶像们的流量虚溢

何谓“欠债式追星”?请看下面的例子:

“105张不过是一支口红的钱,人手105张很难吗?买一两张你也好意思拿出来?”

“工作的人1000起步,学生党最低一支口红。”

“只要拿出一支口红或几杯奶茶的钱,不过分吧?哥哥就值几块几十块吗?”

“学生也不至于十几张都买不起吧?”

“现在没有钱就去开花呗、白条买,下个月还上就行。”

以上这些质问般的话语,就出现在这两天的肖战粉丝群体之中。

4月25日凌晨,明星肖战发行了新歌《光点》,许久未看到偶像新资源上线的粉丝都为之沸腾。

据《每日经济新闻 》统计,不到11小时,这首歌曲在QQ音乐、酷狗、酷我音乐三大平台上累计销量就突破1375万张,销售额超4000万元。这样的成绩甚至超过了2019年周杰伦新歌《说好不哭》11小时的销量(600万张)。

截至发稿前,《光点》在QQ音乐上的数字销量已接近2240万张,总销售额约6720万元人民币,且递增速度几乎达到50张/秒,看似十分火爆。但事实上肖战的这首歌真的品质上乘,极受大众欢迎吗?

其实不然,在豆瓣上,《光点》的评分最低时仅3.2分,现在则为5.6分,很大程度上是靠粉丝狂打五星才拉上来的。

短评点赞数前排的都是一星,“不好听”“陈词滥调”“流水线作业”等吐槽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路人对这首歌并不买账,销量却如此之高,几乎全靠粉丝买单。

其实,就算去除了有大量所谓“黑粉”恶意打的一星评价,该曲正常的评分曲线值应该出现在2-3星之间。

一首数字单曲3块钱,对粉丝来说,花这3块钱支持偶像并不算什么,可渐渐的,这份“支持”就变了味。

开始有所谓的“大粉”下场催销量催数据,论调大有“你们这时候不买,哥哥就永无法重见天日”的感觉,更有人直接定标准:必须人均100张以上。“你买少了就是不爱哥哥,我看不起你。”

有多少粉丝因为这样的话,一咬牙就多买了100张?

有肖战粉丝昨天晒了自己在数字专辑购买榜上的排名,103张已经排到28500多名,可见当时至少有近3万人买到了人手100张以上。除了后援会,还有个人用户买到了21770张。

而作为去年才蹿红的流量,肖战的粉丝里学生的占比很大,刚毕业的上班族也不在少数,大家手头真的如此宽裕?

众所周知,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一季度经济形势下行,许多人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学生粉丝在微博上表示,自己只买了一首,还得省下一顿早饭钱才能买,听上去相当心酸。

一杯奶茶钱,一支口红钱,有些人说得轻巧,却不知这笔钱很有可能是一个普通学生几天甚至一个月的餐费、交通费,花完了就真的要饿肚子。

但就算这样,还有人指责“销量上涨速度太慢”,并以“肖战这两个月为众多负面新闻所苦”为由来刺激粉丝的同情心,也就是饭圈俗称的“虐粉”:他都这么惨了,你还不为他多花点钱?不花钱怎么保护他?这些都是你欠他的。

这种言论引起了许多网友的不满和质疑,有人更直接批评这是“欠债式追星”。

其实“欠债式追星”的逻辑在饭圈相当常见。一个粉丝群体中,往往会有大粉作为“意见领袖”,为其他粉丝灌输“偶像只有粉丝”的概念,并将数据、销量和偶像的事业挂钩,宣称数据不好、销量上不去,偶像的事业发展便会受阻,例如代言会掉、接不到新资源等,大肆宣扬“你不买你哥就要糊”以达到虐粉目的。

而在韩娱饭圈,专辑销量更会直接与榜单挂钩,多买一张,偶像可能就离榜单冠军近一步。于是便出现了各种花式冲销量的方法:大粉催促、拔旗集资、不运回等等。

单曲卖出几千万张,杂志卖出几十万本,代言产品N秒脱销,表面上风风光光,可仔细一算就能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买。

实体商品或许还能消耗,但重复购买同内容的杂志或虚拟商品,等于花N份的钱买到一份内容的价值,这难道不是浪费?粉丝一个劲地往里砸钱,其实早已违背了追星和消费的初衷,也造成了偶像们的流量虚溢。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正确消费观的几大原则,我们在中学课堂上便已经学过,作为饭圈中能说得上话的人,大粉们不仅不引导其他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甚至还用“欠债式追星”的逻辑倒逼人花钱,这又是什么道理?

理智的粉丝提倡量力而行,就立马有人出来说“量力而行不等于十张八张意思意思,是让你尽最大努力”,小南还是第一次知道“量力而行”能这么解释……莫非我这十几年的语文是白读了?

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想为追星花多少钱,都是粉丝自己的事,外人无需置喙。

但对于没有收入来源,全靠父母供养,并且消费观还未正式成型的学生粉丝来说,“几百块不算什么”,“不买就是小气、找借口”,这些话不亚于当头一棒。他们从外界接收到的每一个信息,都可能促使他们进行不理智的消费。由此而生的负面情绪,加上对偶像的怜爱和保护欲,则成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会不住地往里砸钱。

砸完了自己手上的零花钱、生活费,可能还会想方设法问家长要钱,来填补“空缺”。更可怕的是听信了别人的话去开了花呗、白条的那些学生,他们该怎么样才能还上这笔钱?

首先,大家的偶像作为一个有工作能力的成年人,任何资源都是要靠自己的业务能力去争取和证明的,仅靠“粉丝供养”这一形式,走不了太远的路。

其次,追星是一种个人兴趣,没有界限,更没有标准。每个粉丝拥有的话语权都应该是平等的,这一点并不受花钱多少影响。换而言之,花钱多的人无需有优越感,花钱少的人也无需感到自卑。追星的初衷难道不是令自己快乐吗?“欠债式追星”带来的只有负罪感和无限焦虑,何来快乐?把追星变成任务,已经完全磨灭了追星这件事的趣味性,也必将导致整个粉丝群体走向畸形。

所以,少拿“口红钱”和“奶茶钱”来唬人了,这样的爱最后只会变成伤害,粉丝承受了不必要的重担,而偶像也只会一直活在虚幻的人气泡沫中,永远无法清醒。

追星花钱,要以自愿为前提,还要在自己可控制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偶像的事业和生活不需要你来买单,你要做的是先把自己的人生过好。另外,就算你是一个花了钱的人,也永远没有资格诱导或逼迫别人花钱。

即便能靠粉丝的不断反复地购买,将这首歌买到了“世界第一”,在数字上战胜了周杰伦、张学友、迈克尔●杰克逊等歌坛前辈,但这首歌除了粉丝在听,又有多少普通路人听过并发自内心地为其点赞?

希望所有追星的人都能逃离“欠债式追星”的怪圈,不要失去真正欣赏优质娱乐作品的审美,和享受娱乐行业带来的快乐与美好。

编辑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