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读书日特别策划:疫情下深圳人阅读故事(书业篇)

读特记者 李福莹
2020-04-22 16:47
摘要

今年的 4•23 与往年不同,疫情下的阅读有了别样的色彩。深圳晚报推出特别策划 " 4•23 读书日深圳人阅读故事",聚焦在深圳的阅读个体,分职场篇、书业篇、家庭篇、学校篇、作家篇五个系列,从今天起连续四天推出。

今年的 4•23 与往年不同,疫情下的阅读有了别样的色彩。深圳晚报推出特别策划 " 4•23 读书日深圳人阅读故事",聚焦在深圳的阅读个体,分职场篇、书业篇、家庭篇、学校篇、作家篇五个系列,从今天起连续四天推出。

今天推出的是 "书业篇" ,聚焦与书最亲密的人——他们有的是图书馆馆员,有的是大书城的员工,有的是小书店的店员 ……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阅读,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对于阅读的独特见解。

王宝珍

"我们书房"创始人

读书是帮助我们从容度过这段时期的最佳方式

疫情使我们猝不及防地拥有了超长"假期",经此一疫,我们唯一能决定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心的坚持。

这段时间,让我对毛姆的那本书名再有同感不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很庆幸,还有书这种东西存在,让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选择对待各种挑战和困难;更加庆幸的是,在大鹏的乡村书房正是这样一座坚固而丰富的避难所,像那部新拍的关于书和读书人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借用这个来自米沃什的同名诗篇的名字——《但是还有书籍》,疫情期间,还有书籍,足以对抗混乱和焦虑,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疫情影响下,心情不免紧张和焦虑,1 月底到 2 月份,看的差不多都是关于瘟疫的书,从《霍乱时期的爱情》《花冠病毒》,甚至沾点边的毛姆的《面纱》都翻了一遍。当然,受益最深的还是加缪的《鼠疫》,书房中的那本《鼠疫》还是 2003 年非典之后买的,而书后史铁生的推荐语,更像是对新冠时期我们的生活指南,他说:"命运从来如此,有些事让我们猝不及防,有些事我们甚至一时拿它没办法,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它的态度,那就是镇静、听从指挥、还有祈祷,为所有的人祈祷平安。"

如果不是我们现在正在面临的疫情,《鼠疫》对我来说,仍只是一部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名著和小说,在出版 73 年之后再看,更像是一部纪实的报告文学,里面的一切更有异乎寻常的感受。

幸好还有书。特别赞同张文宏医生在那篇文章《疫情之下,如何回归正常生活》里说的,疫情期间,看书是非常好的调剂应对焦虑的方法,其中就有建议大家读一下《鼠疫》《大流感》以及《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书。他说,当你从阅读中对历史有所了解,你会突然看清楚自己现在处在什么位置,了解就不会恐惧,不了解就会恐慌。读《鼠疫》就有这种作用,再看我们这次疫情中的种种,能用一种平和和客观的态度理性对待。

读书是帮助我们沉着从容度过这段时期的最佳方式。最近一期的"乡村读书会"依然在线上举行,我们分享的是一个开放式的读书话题,"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遇见某一本书,于是 …… "这是我最喜欢的话题,而且这样的书还挺多的,如果放在平常的日子里,我可能会说,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遇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才知道历史还可以这样写,早知道我也会喜欢历史;也可以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遇到了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才知道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再近一点,遇到的是熊景明的《家在云之南》、齐邦媛的《巨流河》,才知道家族史、口述史的魅力,好书可以好到舍不得看完 …… 但在疫情影响下,我和大家分享了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这样一本小闲书。

▲疫情影响期间,宝珍临摹的黄鹤楼

这是二十年前出版的一本书。如今再看这本书,关注的重点是黄永玉在巴黎和翡冷翠的那些写生画作,他这种边走边画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吸引和诱惑着我。这次疫情期间,除了有书这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之外,还特别幸运地拾起了画笔,那是二十年前读黄永玉这本书时偷偷被种下的一棵种子,终于有了大把时间,开始发芽,就是喜欢这种方式,在一个地方住下来,几个月,边走边画,什么都不为。此书的最后一页是,黄永玉的一幅自画像,"远游无处不销魂"。原来还觉得时间早着呢,有的是,现在经此一疫,觉得人生无常,喜欢的事就要去做。

在" 4.23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依然把这句话和朋友们分享——"认认真真地做一种事业,然后凭自己的兴趣读世上一切有趣的书。"读书,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沉着从容度过这段非常时期,甚至是,整个一生。

朱淑华

南山图书馆研究馆员,深圳市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

通过读书让自己多一份判断能力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很多社会事件通过网络发酵,而多个事件从爆出到反转甚至到再反转的演变,让人不禁感慨网络世界的复杂,感慨网络对网民影响的剧烈,感慨网友态度变换的迅速以及前后差异的巨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在疫情期间网络的各种观点下保持客观?为此,我特意慕名阅读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 . 勒庞(1841 — 1931)的专著《乌合之众》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出版于 1895 年,即是社会心理学的开山之作,也是经典之作。它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

看过这本书,我们就会明白,网民虽然分散在各地,但通过网络的聚合,已经形成很多事实上的心理群体,拥有巨大的能量!网络上的观点,很多闪耀思想的火花,但与孤立个体相比,群体心理也可能使得大家的情感、看法以及行为方式变得和平时迥然不同,呈现冲动多变、易受暗示和轻信、情绪夸张简单、偏执与专横等特点,在情绪感染、心理暗示等的作用下,进入集体无意识。

这非常有趣,一部 100 多年前的著作,竟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在,足见一本好书所具有的长久力量。通过读书认识世界,可以让自己在鱼龙混杂中多一份判断能力,在复杂的社会事件中保持一份冷静,他言汹涌,依然对事情有一份清醒的认知。成为现代社会中更理性的一员,是网络时代每个公民的修养,也应该成为人生无止境的课题。

蔡子聪

深圳图书馆员工

把春天的一角捧在手里

农历大年初一,由于疫情,湖北各市县开始交通管制。我们一家三口吃完午饭便启程回深。收拾行李时照常带本书打发时间,在书架边犹豫了一会儿,挑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装帧的绿色让人心生希望,像是把春天的一角捧在手里。

离开县城,刚入高速,身后高速入口就拉起了路障,一家人大呼好险,再晚 20 分钟我们就只能被困在湖北老家了,彼时还不知道我们竟然那么幸运,否则这一困就要 2 个多月。三人回归旅途的平静,窗外山水田野退行,我翻开书页,听林语堂先生述说这位赫赫有名的乐天派诗人。

苏东坡入过狱,曾被贬惠州和海南岛,被贬时要受人监看管制,但书里的苏东坡一直是个亲切的天才,无论到那里很快就会 " 鸡犬识东坡 ",他极少低迷,始终浪漫,真挚,热爱生活。他看到江河,马上想到鱼多,穿过竹林,便会闻到笋香。他常对做些小事感兴趣,他酿酒、种树、制墨、研究中医,帮助改良插秧工具,他给邻居起外号,写便于劳作时唱的号子,没有什么能困住这位旷古奇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快乐的追求。

苏东坡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回深后居家隔离,在家办公的很长一段时间,少有因为疫情焦虑烦闷。那些日子里,常常是闻着厨房甜品的香气,陪着孩子上网课,竟然始终觉得安然。我想或许可以开启苏东坡计划,每一天每一刻,做一做苏东坡,做一个浪漫的生活的爱人。

纪芸

龙华书城企划部经理

金智英是我们"身为女性的人生"

记得 2018 年在诚品书店买到《82 年的金智英》,快速读完之后感觉没有期待中的那般震撼,不知道是很多书评人说的所谓文学性的不足,还是说两年前我自己对于职场和婚姻生活的共情阈限相对较高?重读之后,我又再次思考了。

这本书在东亚国家的存在所引起的现象已经很说明问题,就比如韩国男团队长推荐这本书可以作为宣传语,而韩国女团队长因为看这本就被男粉烧照片、网络攻击;再比如主演该书电影的女演员被痛骂,甚至电影的上映被韩国男性联名请愿阻止上映,而自己和朋友周围也有男性看过电影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

这本书、这部电影再"水",但这是一种普遍的真实。金智英是我,也是你我身边的母亲、妻子、女朋友、女性朋友、女上司、女同事、女同学——是我们"身为女性的人生",从出生到一个家庭,到学生时代、职场生活,再到婚姻生活的一生。所以我想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人——

以为自己没重男轻女的父母,以为自己在教书育人时足够平等的老师,以为自己足够温柔与包容的丈夫 / 男朋友,以为从未冒犯过女同事女同学的男性,以为自己从没以幸存者的姿态站在同胞对立面的女性,以为自己足够尊重、理解自己母亲和其他母亲的每一个人 ……

这本书讲述了金智英"变成别人"为自己说话的故事,而我们有多少人是借由这本书才能为自己说话呢?而今我再拿出这本书看,两年过去了,我们的境遇改变了吗?我想书中情节的发展给了我们答案,我们很多人都以为会有反转,会有逆袭,但金智英只不过依然淹没在社会对女性的枷锁、对"妈虫"指责之中。但我们很多人变得更勇敢了,这本书在大陆的畅销也说明有越来越多人逐渐看到这些问题,或者说对性别问题有诉求。

范志斌

简阅书吧莲花店店员

过了一把侦探书迷的瘾

疫情发生以来,少了许多外出娱乐,却留了更多阅读的时间。作为一名侦探小说迷,在这段时间里过了一把侦探书迷的瘾,把之前积攒的渴望阅读的侦探小说尽数阅览,大饱眼福,其中包括《尼罗河惨案》《点与线》《流星之绊》等,这些小说不仅有古典的本格推理流派,也有经典的社会推理流派,同样精彩,扣人心弦。

本格推理历经漫长演绎,精彩作品琳琅满目。今天的作者常常以新的场景、新的创意写出激动人心的探案形式。对一个侦探小说迷来说,读侦探小说的最大收获就是,常常莫名就能让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

侦探小说常常直抵人性深处,考验人性的价值。令我感触最深的一部作品是《流星之绊》,讲述的是兄妹三人从小失去父母,相依为命,寻找真相的故事,其中的情谊、冷暖、猜疑、真相令人唏嘘。

吴惠娴

深圳图书馆员工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我们

疫情影响期间,家中各类书籍成为了我最忠实的陪伴者,其中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给我极其深刻的触动。小说一共包括三部," 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 ",是个新和旧、古老和现代,一切都混同并存的时期,普通人民的生活从穷困潦倒一步步改善,迎接新的希望。

小说中孙少安一家为代表的各个人物都极有特点,作者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将每个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真实,就和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一样,一路上磕磕绊绊地往前走。生活从来不吝啬出难题,但是他们都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也都无所畏惧。

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 普通人在自己所在领域努力奋斗,共同汇成了人类历史。这让我想到疫情中冲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以及各类抗疫保障工作人员,他们都是平凡世界的普通人,却在人类历史上记下了不平凡的一笔。

平凡的世界,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是不平凡的,会面临不如意、也会有许多欢乐,但是需要有昂扬的斗志,坚定的信念,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冯进容

(作者:读特记者 李福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