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出六大奖项,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首次在线收官

读特记者 秦绮蔚
2020-04-21 13:48
摘要

闭幕式最后,组委会邀请观众写下自己对“深双”未来的寄望,助力启动下一届双年展,共同期待在这一届精彩且独特的展览之后,“深双”继续以国际、先锋、公益的姿态与城市相连,开启未来的无限可能

主题为“城市交互(Urban Interactions)”的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为“深双”),日前以“线上闭幕式”的方式,圆满收官。

2019“深双”是跨学科范围最广、视野最多样化的一届展览。展场内外真正呼应了“城市交互”这一永恒的城市主题,揭示了数字技术为城市生活所带来的众多影响。自2019年12月开幕以来,主展场“城市之眼”“城市升维”及分展场,共展出140多件作品,汇集来自24个国家及地区的280多位参展人,迎接超过25万观众,举办讲座、研讨会、导览等各类活动164场,国际国内专业媒体、大众媒体报道近1000篇,引发热烈回响。

小标题:线上闭幕,“双深”颁出六大奖项

本届深双由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负责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著名策展人与艺术评论家法比奥·卡瓦卢奇(Fabio Cavallucci)三人担任总策展人;由华南–都灵联合实验室(都灵理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担任学术策展人。展览包含两个板块,即“城市之眼”和“城市升维”,展出共计140多件作品,汇集来自24个国家及地区的280多位参展人,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空间与科技创新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两大主展场选址于深圳福田高铁站和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各区9个分展场与主展场联动,形成遍布全城的有机交互网络。

在展场之外,本届深双以未来城市话题延伸发问,吸引了众多不同学界的专家及媒体共同讨论。近千篇来自及本地各大主流媒体对展览进行了报道

第八届深双首次采用了线上闭幕的方式。跟随纪录片对展览进行系统回顾后,总策展人卡洛·拉蒂、孟建民、法比奥·卡瓦卢奇,学术策展人博明凯(Michele Bonino),以及深双学委会代表张宇星通过视频发表闭幕致辞。

卡洛·拉蒂表示虽然本届“深双”没有以我们期待的方式闭幕,但在展览中进行的关于科技和城市的讨论,对我们当下所处的危机也有着重要意义,双年展能在这样的困难的境地中依然能发声传达,令人倍感欣慰。

孟建民在视频致辞中向支持本届双年展的各方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认为,本届“深双”办得很有意义。双年展是否成功,不是以展期长短来衡量的,而是以它的思想性、前瞻性、启发性为判断标准。从这些方面来说,这届双年展是有探求、有展示、也是有启迪的。

法比奥·卡瓦卢奇则认为在这三个月里,世界经历了各种变化,不管出于哪种原因,他希望中国和意大利之间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回顾这次展览,一些作品想象了未来城市中可能出现的危机和挑战,这是艺术和建筑所独具的远见,也是我们需要深双的原因之一。

博明凯提到参与本次的策展工作对于都灵理工大学而言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提供了从学术界到实际现场工作的机会。过程并不容易,但都灵理工大学始终努力推动与中国的关系和各项活动。

张宇星在致辞中提到,这次展览的主题“城市交互”具有非常深刻的预见性——预见到我们城市有可能会走向“隔离”,所以需要更加紧密的“交互”。本届深双无论是从展览内容还是展览规模来说都是具有突破性的。

本届深双共为优秀参展作品及合作伙伴颁发两大类型共6大奖项。在优秀作品类奖项中,组委会大奖由“城市之眼”板块展场设计及“城市升维”板块特别项目“九座城市,万种未来”摘得。“城市之眼”板块展场设计由卡洛·拉蒂建筑设计事务所和都灵理工大学共同完成,为了应对福田高铁站这个不寻常的场地,采用锯齿形的空间布局,配合模仿“免税店”的视觉设计,使展场成为开放式的艺术空间,吸引公众参与其中。“九座城市,万种未来”由吴岩、陈娱策划,邀请13位不同身份的参与者想象未来城市,通过文字、声音、装置、场景等多维方式,展现了一组复合型的立体作品,尝试传递不同的视角与信息。

4件作品获得学术委员会大奖:袁烽的作品“游木(目)”利用交错盘旋的“数字潜望镜”来感知城市;张永和及非常建筑设计的透视装置“寻找布鲁内莱斯基”试图探讨看与被看的关系;王子耕的作品“制造人类”通过超现实的模型向人类发问;张之扬的“共生之城”则大胆构想城市体系,营造城市生态新逻辑。

通过历时一个月的观众电话回访及投票,5件获得票数最多的作品被授予公众奖: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与空中客车设计的 “城市与天空之上”构筑了大胆的未来城市空中交通规划;由陈辉、乔柳、钟凯共同完成的“叠影入境”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展现了多维视角下时空交织的重庆;日本建筑设计师藤本壮介带来的“似于林中”以家具森林的方式探索空间的尺度与边界;王维仁、钟宏亮、曾庆豪的“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挑选了具有20栋代表性的塔楼模型,展现紧凑变化的香港都市形态及塔楼构筑的自由空间;日本先锋音乐人池田亮司制作的“数据.矩阵 1-10”试图奏响广阔的数据乐章。

在支持贡献类奖项中,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获“杰出贡献奖”;绿景集团、卓越集团获“优秀合作伙伴奖”;盐田综合保税区、宝安国际艺展中心、宝安桥头社区、龙岗坂雪岗科技城、龙华观澜古墟、光明云谷、大鹏新区所城、大鹏新区溪涌、前海合作区9大分展场获得“优秀实践奖”。

闭幕式最后,组委会邀请观众写下自己对“深双”未来的寄望,助力启动下一届双年展,共同期待在这一届精彩且独特的展览之后,“深双”继续以国际、先锋、公益的姿态与城市相连,开启未来的无限可能。

跨越边界,以“交互”点燃未来遐想

“城市交互”意味着一种新型的时空关系,也是本届双年展重要的方法论。历经16年时间,本届双年展成为一个重要转折点——建筑、城市规划、科技、艺术、科幻和文学等学科首次共融,形成一个实践与想象并行、现实与虚拟重叠、当下与未来交织的综合平台。

“城市之眼”板块展场位于深圳市福田高铁站,由卡洛·拉蒂和华南-都灵联合实验室联合策划,揭示技术的变化,并促进设计对科技的回应。“城市之眼”板块从“观看”出发,构思历时15个月,以“开源策展”汇聚了许多学科的观点并最终呈现,是世界上第一个几乎完全在现场制作的建筑双年展。“城市升维”板块则选址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由孟建民及法比奥·卡瓦卢奇团队策展,团队由知名建筑师、艺术家、电影人、作家、博物馆研究员等跨国、跨领域成员构成,以全新而深刻的方式以及多种维度交织之下的视角切入对未来的想象和探讨。

展场不仅与城市息息相关,也与我们身处的环境、世界休戚与共。“城市即展场”是深双一直奉行的策展理念,也始终贯穿在每一届深双的实践之中。在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今天,科技在延续着彼此之间的交互。未来看似抽象,但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与变化,“深双”再次为深圳带来了一场丰富且多元的讨论。

小标题:九大分展场,刷新纪录开启城市实践

位于盐田、宝安、龙岗、龙华、前海、光明、大鹏七个区的九大分展场不仅刷新了“深双”分展场的数量记录,更探索了更为多样与丰富的城市实践。这些横贯深圳东西的分展场,涵盖了保税区、艺术馆、历史戏台、客家古墟、海防所城、产业基地、科学城、度假区、商厦住宅等拥有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一系列身份交织的场所,从更加精细的维度对“城市交互”主题进行了演绎,构成了最具活力的城市体验,在与主展场有机互补的同时成为精彩的深双角色。

本届“深双”同时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发展和迭代的全新关系,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地区的建筑设计师、艺术家们都积极地参与到展览创作中;主展场中设置的香港和澳门城市馆皆反映了湾区城市的不同文化肌理与角色。通过展览,“深双”与大湾区城市持续对话,促进彼此理解与合作,呈现开放、融合、多元、跨界的格局。

头脑风暴会,畅想“深双”未来更多元

4月17日,为下一届“深双”主题所组织的“头脑风暴会”于线上进行。讨论会的参与者身份丰富多元,“深双”组委会、“深双”学术委员会、“深双”策展人、参展人以及建筑评论家、艺术家等嘉宾共同展开交流,各抒己见:未来的“深双”会有更多跨界型的议题的讨论;线上的技术与空间将会有持续的发酵与讨论;主展场与分展场的关系将有更多探索……从疫情带来的变化到双年展共性的延续、从主题讨论到运作机制,“头脑风暴会”带来了更为开放、更多视角下的“深双”思考。

“深双”学委会主席张宇星提出,下一届的深双需要思考城市应该如何应对紧急事件和突发事件,并思考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他期待下一届展览可以探索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未来城市的建构需要建立在对自然的高度尊重之上。此外,他也希望深双未来能形成对城市、对人类共同体的深度思考,多年之后每一届深双的成果能形成系统的研究,进入城市规划、城市研究、城市建筑等教科书中,成为真正专业的“深双学”。

“深双”以国际性、先锋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已经成为深圳面向世界的重要文化品牌,与深圳共同成长与发展。从2005年到今天,深双成为城市建筑前沿领域与深圳市民两年一次的思想聚餐,是深圳城市生活文化的重要体现。“深双”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前沿与创新的思考,同时在不同领域、行业乃至大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力,这些影响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最终汇聚成深圳创新力的一部分。

2021“深双”期待以全新的面貌再次与你相遇!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官方网站:www.szhkbiennale.org.cn

官方微信:UABB-SZ

编辑 黄子芸

(作者:读特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