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4•23 与往年不同,疫情下的阅读有了别样的色彩。深圳晚报推出特别策划 "4•23 读书日深圳人阅读故事 ",聚焦在深圳的阅读个体,分职场篇、书业篇、家庭篇、学校篇、作家篇五个系列。
今天推出的是 " 职场篇 " ——聚焦在深圳职场打拼寻梦的年轻人。他们在疫情期间的读书心得,折射出一种真实、活泼的生活状态,同时又有着 " 深圳人 " 对求知始终如一的渴望,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独特的阅读体验。
姚姝
化学博士,深圳市绿盈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有了更多时间思考环保的意义
疫情影响之下,我有了更多时间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阅读的书也和自己从事的环保领域有关,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外文原版书《我们的选择》。
2007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给了美国前副总统阿尔 · 戈尔(Al Gore),是由于他在环境方面的出色工作,他提醒人们注意到气候危机,阐明了应对气候危机的真正解决方案,并描述了一项紧急实施这些危机的全面全球战略。
他为年轻读者编写了这本《我们的选择》,其中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搭建了整个气候危机的理论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并将整体解决方案中的每个类别进行阐述和解释。这本书将枯燥的科学数据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图表进行表达,让读者能够很容易地掌握这些复杂知识和数据。
《我们的选择》不仅是鼓舞人心的行动号召,为那些准备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战的人们,还包括一些大胆的倡议,这些倡议在不久前就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正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支持。
这既是一本读物,也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本工具书。是给每个愿意投身解决 " 气候危机 " 的人入门的钥匙。
我心中一直有个科研的梦想,就是尽最大可能消除污染物。比如,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很大,其实塑料就是化学家发明的,当时在进行技术革新时,并没有想到后面的影响。怎样解决类似塑料这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今天我们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陈宏强
企业职员
不是春天总会来,而是我们总会再次走进春天里
一年之前,进电影院 " 三刷 " 陆庆屹的纪录片《四个春天》;一年之后,疫情之下,便翻出导演的同名散文集,看着那些芝麻绿豆却满怀希望的生活片段聊以慰藉。
这些循环往复的春天,仿佛提示着人生是漫长的因果与无止的轮回,在因琐碎而奔忙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不自知地完成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延续。
我珍惜这种不自知,它是陪伴我们度过淡淡人生起伏的良剂,无时不刻不在引导我们:向前走吧。于是我知道,不是春天总会来,而是我们总会再次走进春天里。
林建英
公司职员
阅读成为疫情影响下最主要的居家生活内容
上个月,7 岁的女儿应班主任的邀请,录一段视频与同学们分享阅读心得,她说 " 书给我带来了乐趣,为我打开了世界 ",是的,阅读成为疫情以来我家最主要的居家生活内容。亲子共读和我自己的阅读时间都大幅增长,在此分享让我获益良多的一本书——黑玛亚所著的《爱是优雅之门》。
这不是一本讲授优雅技巧或规则的书,而是一本讲述真理性的优雅之书;这本书也不同于黑玛亚以往书籍的时尚视角,它非常贴近真实生活又充满了心灵的启示。在玛亚笔下,优雅是一种内在的生命,是一生的美名,是环境中美好的影响力,是由心而发的表里如一的智慧礼仪。饶恕是一种生活方式、以礼爱己、为孩子发一个语言、深沉的慷慨、谦卑的保障、职场心态与穿着、感恩、郑重的心态 …… 这本书的每个主题都直面生命的不同层面,值得一读再读,这些充满爱与美善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震撼我,使我转离对优雅表象的迷思、转向追寻内在生命的健康与丰盛,使我走出许多的误区盲区、坚定地跨入 " 优雅之门 ",让我有力量在特殊时期持守美好、在家人中活出真实的爱。
高婷婷
吵着 " 吾手写吾心 " 却许久未提笔的外企 PA
" 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 多么难能可贵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快节奏的生活突然按下了 " 暂停键 ",很多急切追求的被搁置,许久未曾顾及的却得以重现在日常里——比如,读书这件 " 奢侈 " 的事。看着书架上的新面孔和老朋友,一本《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一经入眼,迅速入心。
这本白落梅的继《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之后,对众人又一深深祝福的著作,是延续《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中对张爱玲的敬意,带领我们一起追逐张爱玲曾向往的生活。初得此书,看着如此 " 网红 " 的书名,颇有种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之感,怕自己掉入 " 矫情 " 的泥潭,一直未翻看。如今,时移世易,既然连出门都成了一种 " 非常态 ",也不得不感叹," 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 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 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一世浮生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
" 信步去看一场花事,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从一座城到一个镇 …… 隐世才女白落梅,以禅意写红尘,以佛法道人生,化云水禅心,入人间烟火。与她共有一剪菩提的光阴,也听她静静地诉说这来往的缘分,俯瞰烟火人间,品静好人生,盼现世安稳 ……"
个人觉得,虽然因太过于追求句子的优美而有些不知所云,但也不失为特殊时期生活的一种调剂。毕竟,此时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定地相信和追寻美好,不是吗?
申品品
市场运营
重温彼得 · 海斯勒的 " 中国三部曲 "
这段时间我重温了作家彼得 · 海斯勒的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1996 年,海斯勒第一次来到中国,前往重庆市涪陵地区担任外籍教师,由此开始了他长达 15 年的中国之旅。他的 " 中国三部曲 " 以冷静、细致的笔触记录了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和普通人的生活变迁。
游记作品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海斯勒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对普通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生动风趣不乏温情。他的足迹从西北长城遗址到东南沿海工业城镇,他的视野从涪陵到深圳,从安阳到台北,从过去到现在 ... ...,彷佛是一副社会画卷在面前徐徐展开。
他的观察和思考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他在《江城》中注意到教育体制、环境污染,在《甲骨文》中关注社会快速变迁对普通人权利和利益的影响,在《寻路中国》里描述的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乡镇工业的发展问题。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使其作品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旅游文学。
了了
咨询公司合伙人
抽离 " 剧情 ",活出自己
平日读书种类既多且杂,疫情期间选择了很不一样的以女性视角为主的两位作者的书。李雪的《有限责任家庭》和陈岚的《成为主角》。
在《有限责任家庭》中,作者倡导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仅是物质上的自给自足,更是精神上的独立,做一个清醒的有觉知的 " 有限责任人 "。
" 原生家庭 " 是被大部分心理学爱好者所熟知的专有名词,就萨提亚的理论而言,大部分人进入成年后的行为模式与心理机制皆受制于童年影响(在童年习得的、受限制或功能不良的应对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在一段时间内 "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 这样一句话被广泛认同。
如此,我们需要的便是抽离 " 剧情 ",改变惯性的思维模式,尝试与事物的本质进行链接,并最终走出 " 幻象 ",活出自己。
在《成为主角》中,作者试图通过大量鲜活案例的展示,追溯出中国女性生活不幸的本源。呼唤并引导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挣脱固有的社会观念、文化惯性与思维定势的偏见,成为自己命运的主角。
困住女性的剧情中,最常见的,是期盼一个男性给自己带来稳定和幸福的归宿。说到底,她们默认自我的弱小,从未相信主观上可以给予自己幸福,以客体思维为视角,必然只能跟随主体变动而历经飘浮的命运。这几乎是中国大多数女性的通病。
智慧如波伏娃也曾说:鲜花之路不一定通往天堂,必须走自己的路完成自己的英雄之旅,才能带来真正永恒的伊甸园。
万物生而有翼,且无人可折断它。
编辑 黄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