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有128个数字区 老住户直言转“晕”
记者 陈震霖
2017-03-20 10:22

在宝安,有一种数字化的地名命名方式,即将宝安的新安、西乡两个街道划分为1至128个区,从此1区、2区……128区便成为一个个“地名”。

多位“老宝安”直言这种数字化分区毫无规律可循,常让寻路的人云里雾里:好不容易找到了10区,如果你以为11区就在“隔壁”,那就错了。因为,10区与11区之间,至少还要拐上几个弯穿过五六条街。假如你身处11区,要前往37区,如果你认为路途遥远的话,那你又错了。因为11区和37区,仅一街之隔。

市规划国土委宝安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直言:虽然已成约定俗成,但这种“数字化分区”的“地名”并非正式地名,也没有任何一个后来演变成为标准地名,更没有保留的必要。

现象:数字化分区已融入市民生活

事实上,虽然不是正式地名,但这种数字地名早已经融入市民生活,甚至成为“地标性”的地名:五区市场、三区金融街、25区商业步行街……

连政府公告和媒体报道里也屡见不鲜:2017年1月,宝安区发布一则公告对一所新学校进行命名征集,提到将在“宝城39区”建设一所九年制学校;媒体近日报道:“宝安首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签约,宝安38区新乐花园、39区海乐花园近千户业主迎来好消息。”

“经常提到几区几区,搞得人莫名其妙。”文小姐从小在宝安城区长大,她说自己也记不全全部的数字命名区域,只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和经常去的地方,遇到不清楚的区域往往要对方提供路名和建筑物名。不过,她说,很多地方已经习惯了××区的叫法,如“宝城三区总站”、“宝安十三区”等。

成因:城市规划时对一些地块的临时编号

不久前,张女士从南山搬到宝安,住在宝安41区安乐村,住在宝安35区上合村的一位同学邀请她去家中做客。她心想35区与41区数字相差不远,以为步行可达,她向邻居打听,但邻居也不知道35区在哪里。最终她求助手机地图,才知道35区远在3公里外的前进一路边上。

“数字那么接近,实际距离又那么远。”这次经历让张女士很郁闷,她说不相邻的区域数字上又很接近,找起来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种看起来有点“奇葩”的数字地名怎么形成的呢?市规划国土委宝安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城市规划时对一些地块的临时编号,后来不胫而走并在社会上流传,逐渐成为群众识别片区的名称。

这名负责人称,随着宝安城市建设的发展,宝安数字化分区弊端日益显现:数字区与行政区发生混淆;相邻的数字区块在地域上却不相邻;数字区块排列无规律可循;不符合标准地名的命名规范。因此,从地名管理角度以及地名规范使用上来说,数字化分区地名没有保留的必要。

一下子废除数字化地名可能难以接受

128个数字命名的地名,既然弊端显现,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对此,市规划国土委宝安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宝安区数字区的存在已有一段历史,当地部分居民已习惯了这种使用方式,用政府命令的方式废除这种“不胫而走”的地名的必要性不是很大,且数字化分区名称并不是批准的标准地名,也不适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为此,通过逐步淡化的办法使数字化分区淡出是比较合适的方法。

对于更新后的地名命名,这名负责人给出了两种建议:首先是完善城市道路和门牌号码系统,使用指位系统最科学的表述方式:面+线+点,即城市名(区名)+道路名+门牌号。其次是利用标志性建筑和标准地名辅助建立地名识别系统,随着宝安城市更新进程的加速,宝安的标志性建筑将越来越多,如“中洲华府”(以前的26区)、“御景台”(以前的4区)。

实习编辑 黄小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