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要素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之一,对于土地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深圳而言,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深圳这趟创新列车,更需要技术要素这个“引擎”为发展添动力。特别是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进程中,技术要素的重要性势必进一步凸显。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着力激发技术供给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体包括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的技术要素市场在制度建设、参与主体及活跃程度等方面表现突出。
当地时间4月7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发布报告,中国成为去年最大的国际专利申请来源国,华为以4411件夺冠,平安科技、中兴通讯、大疆创新、华星光电、腾讯、传音控股等深企跻身前50强。与此同时,在全球PCT申请教育机构中,深圳大学以247件专利数量保持全球第3的位置。
《深圳市关于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强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2019—2021年)》亦提出,到2021年,深圳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同时将扶持10家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做大做强,培育60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累计引进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20家以上,建成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
深圳市国新南方知识产权研究院秘书长宋兵认为,如果不从深层次解决好技术要素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市场间的流动问题,会制约创新发展质量,困扰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协同。他指出,在新一轮科技发展浪潮中,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对于深圳高质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深意。
从0-1-N,这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所遵循的发展规律。《意见》提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配缺乏可操作的规定是制约产学研顺利推进的拦路虎之一。南方科技大学在解这道难题时曾进行积极尝试,陆续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科技园公司、投资管理公司和孵化器公司,形成了从产学研合作到技术转移的成果转化体系,明确教职工可以获得以职务发明成果及技术作价入股企业进行转化收益的70%。
国际创新合作是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的重要途径,《意见》提出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探索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加大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力度。发展离岸创新创业,探索推动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
深圳市早在2016年公布的《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中,就曾提出实施财政科技投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等。2019年出台的《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中更是明确提出,在科技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上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11家由诺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研究院已在深圳基础研究领域发挥作用。
今年2月,深圳市科创委公布了以“悬赏制”方式组织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防治”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的工作方案,鼓励牵头申报单位会同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申报。当项目牵头单位为香港时,可将科研资金直接拨付至香港承担单位。
一系列制度创新,凸显了正在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深圳在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上的先行先试。
“此次政策的出台赋予了科研工作者更多的积极性,能更好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鼓励科技人员专注技术研发,通过技术获得更多权益。”鹏城实验室网络通信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漪对可执行强的落地配套政策的出台更为期待。
汪漪在清华完成博士后研究后,曾在企业、高校工作。2018年进入鹏城实验室后,担任“大湾区未来网络试验与应用环境”大科学装置项目负责人。他希望在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的同时,调整科研机构行政管理改革步伐,让行政管理与技术研发管理同频共振。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