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区面积不到3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不到10万人、居住人口超百万的龙岗区布吉街道,具有人口数量巨大、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多元化的特点,信访案件多发,而信访工作人员仅10余人,平均每人每3天就必须处理完一单信访案件,这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有人在这样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
10年里,他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950宗;他帮助困难群众申请救助金225万元;他为群众挽回损失510万元;他为民工追回欠薪1600多万元……他,就是布吉街道信访一线的红人——“微笑哥”张海威,群众亲切地称他“威哥”。
▶百炼钢化绕指柔
“威哥”一笑泯恩仇
2016年6月布吉街道行政服务升级,将原信访大厅改造成了“一窗式”行政服务大厅,张海威也将接访“阵地”从街道一线搬到了更深入居民的社区一线。对他来说,信访大厅承载了他过去10年所有的酸甜苦辣,其他信访接谈员只有轮值到大厅接访,但张海威则是直接将办公室搬到了信访大厅的一隅,有不少上访者一进门“指定”只要“威哥”接访。“铁打的威哥,流水的前台。”10年来,接访窗口的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张海威则如钉子一般扎在这里,让大家佩服的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好脾气。
从2007年从事信访工作以来,无论遇到多么激动的上访人,张海威总是笑盈盈地蹦出一句口头禅:“来,先坐下,喝杯茶。”一杯茶、一脸憨笑、几句暖心的话,总是能迅速让上访者“消火”。
即使偶尔遇到情绪十分激动的上访者,讲话唾沫横飞到脸上了,张海威依然不紧不慢,一边耐心地听来者诉说,一边用手擦去脸上的唾沫……正是这些谨小慎微的细节,让人切切实实感受到张海威对待工作的耐性和对群众的包容。也正是对群众的耐心与包容心,让张海威作为布吉街道首席信访接谈调解员,时时刻刻甘作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办案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接谈能力,每接谈一宗案总是认真分析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症结在哪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咬定青山不放松
接访巧打“感情牌”
长年累月面对怨声、叹声甚至骂声,张海威自始至终都十分理解上访人,“他们没有一个人不是因为走投无路或迫不得已才来求助政府、走进信访办的,互换角度想一想,如果是我遇到他们的境况,就能理解他们复杂的心情。”正是因为这份“将心比心”,让张海威总是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竭尽所能地同情、理解、宽容上访群众,并全心全意为他们解决问题。
对此,张海威还给自己的信访工作总结出了一条“四心”原则—— 公心、爱心、耐心、信心。正是在“四心”的支撑下,10年来他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950宗。不过,虽然布吉街道的人们都知道“威哥”处理上访案件有一套,但他的信访生涯中却不是一直顺风顺水的,大风大浪中能够激流勇进除了真心实意想为居民们做点事儿,关键还靠着他骨子里那股倔劲儿。
现在,“威哥”的名号在布吉街道信访工作一线可是比什么都好用,什么事棘手难办找“威哥”,什么居民情绪激动难沟通找“威哥”……要问张海威为什么就能把“刺头”给摆平了?那估计看过他调解的人就会告诉你:“因为‘威哥’心里有杆神奇的秤,他这一秤双方这心里就都平衡了!”张海威说自己就像一个天平,两边装的都是群众的利益,伤害了哪一方都不好,所以每次在听群众反映问题前,他总是告诉自己要客观、公平、公正。因此,他人眼中的“刺头”就成了张海威谈判的突破点。
此前布吉一工厂食堂员工刘女士外出采购意外受伤,老板第一时间送医治疗并全额支付医药费。两个月后,刘女士病情好转,却因腰椎骨折落下病根,家属向厂方索赔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误工费共计15万元,工厂老板觉得最多赔5万元,双方因赔偿金额产生矛盾并僵持不下。在调解中,张海威分析:“像这样的信访案,为了钱打拉锯战的超过九成,其实双方各退一步事情就解决了,只是需要一个中间人给双方做做思想工作!”经过他两边分别沟通,从社会责任、法律程序、道德人情等角度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工厂赔偿13万元结案。而因为他为人正直、“一碗水端得平”,经过他调解的上访人基本上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编辑 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