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阅读力量:他们是教师也是阅读推广人

读特首席记者 姚卓文
2020-04-15 18:05
摘要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几位校园里的“阅读推广人”,倾听他们与阅读的故事。

深圳是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校园是阅读最重要的场所。在深圳的校园里,有这么一群教师,他们还有另一重身份——“阅读推广人”,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成为推动学生阅读的重要力量。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校园里的“阅读推广人”,倾听他们与阅读的故事。

唐梓钟:开辟“互联网+”的阅读写作空间

龙城高级中学的唐梓钟老师已经从事教育工作逾30年了,然而他对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从未停止。在他看来,把阅读写作与日常语文学习紧密结合,语文考试就不再单调,成绩的提高就不是奢望。2015年10月,唐梓钟和他的学生们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悦读致远高中生”,开辟了“互联网+”的语文教育创新与拓展空间。公众号推崇本真作文,坚持原创呈现,并通过网络实现无限分享与阅读。唐老师告诉记者,每篇文章的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高中生,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原创。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高中生的心路历程、阅读视野、欣赏水平以及人生追问……记者看到,每一篇被选中并推送出来的文章,都有按语以及唐老师的欣赏性点评。

唐老师笑言自己每天上两个班,黎明和夜晚属于公众号,上午和下午属于学生和课堂,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唐老师亲自写点评、作示范,形成了师生的良好互动,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跟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从2015年10月至今公众号共编辑推送文章逾800篇,平均不到两天推送一篇,总字数近百万字,经过4年多时间公众号的关注量也越来越多,读者已不再局限于唐老师所在学校的学生和家长,还有外校的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上关心阅读和写作的各界人士。唐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点滴的努力,让学生们爱上阅读,写出真切的成长随笔。

黄晓鸿:超越课堂阅读经典 扩大语文外延

深圳外国语学校的黄晓鸿老师从教十多年来,从不留下教案,他说,“我尊重我的每一次阅读体验”。在他看来,语文学习是一个很“虚幻”的过程,也许理科的学习可以靠“刷题”取得高分,但语文似乎很难,如何提高?他的答案就是要多看书。“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让我们借此去理解更广阔的世界。”黄晓鸿说,从高一开始他就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特别是经典作品,并常常组织主题分享交流会。他认为,经典之作本身就有很强的魅力,学生第一次直接面对时,不需要经过转化传达,就能直抵其心。如果老师在中间传递得不好,就会矮化经典,将其变成类型化的阅读。为此,黄老师总会认真思考着如何通过自己的解读,达到最接近经典的位置,而不是凌驾在经典之上,做架空文本的个人化分析。

上课之余,黄晓鸿还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把语文与艺术联系起来,近年来,他创办了学校的中文戏剧社。现在戏剧社一年至少完成一部重磅戏剧,连续推出《雷雨》《原野》《四世同堂》《日出》和《家》等经典剧目。“每次排演剧本前,我都会让每个戏剧社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查阅大量资料,反复阅读文本,揣摩剧本中每个人物在当时情境下的心理活动。”黄晓鸿告诉记者,学好语文本质上不是靠课堂讲解考点的,而是要充分培养学生的素养和情怀。话剧排演打通了文学和艺术领域的界限,文字揣摩的功夫深,阅读肯定好,作文表达也肯定好,触类旁通,文科都会好,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

谭妙蓉:为孩子们点亮阅读新世界

红岭教育集团园岭初中部的谭妙蓉为校园阅读的推广多次奔走忙碌,深受全校师生的赞誉和喜爱。作为语文老师,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提升素养的特色内容来抓,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谭老师会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积极参加各类文学活动,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如“深圳晚八点”、“文明乐读一小时”、“明德讲坛”等等许多品牌读书活动。多姿多彩的活动,打开了学生的眼界。谭老师任语文教研组长期间,带领全组老师开展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参与编写语文主题学习读本,践行“海量阅读”,让学生的课堂阅读量增加到原来的三倍甚至四倍;倡议学生用好“漂流书屋”、“电子阅览室”,让每个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

作为校文学社指导老师,她一手创办学校的“远岫文学社”,为全校师生搭建了理想的阅读平台。远岫文学社组建6年,已结出累累硕果: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团,2016年被评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团,2017年,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学示范校园”。谭老师始终坚信,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最好途径,而她愿意做那个“点灯人”,为孩子们点亮一个由阅读构建的“美丽新世界”。

李剑林:在整本书阅读中助学生成长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李剑林老师是学校阅读研究中心的一员,2015年开始探索并实施整本书阅读。李老师的阅读指导理念是“成长型阅读”,在他看来,成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二是指对于同一本书的理解,应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深入。

教学中,李老师从高一年级开始实施整本书阅读,以教材为基础,选择典型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事件扩展阅读,并提炼阅读主题进行小课题研究。高二年级则开展《三国演义》《红楼梦》和《乡土中国》等经典原著的阅读,李老师认为,泛读十本不如精读一本,精读十本不如研读一本。他采用问题带动阅读、情节带动阅读等方式开展整本书阅读,比如,以“为何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评价”这一问题带动对吕布所有章节的阅读。又如“茗烟闹学堂”“刘姥姥进大观园”等,从这些典型情节的精读开展文化史和世情问题等方向的研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李老师告诉记者,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他也尝试帮助学生打通阅读与写作,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以一篇精读带动若干篇泛读,进而学习该主题的评论性文章写作,并且引导学生们尝试文艺评论的写作。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姚卓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