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金融方舟”护航 促深圳产业循环

读特评论员 黄青山
2020-04-14 20:10
摘要

4月14日深圳启动“金融方舟”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

4月14日深圳启动“金融方舟”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这是深圳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三个循环”的重要举措,对深圳复工复产,恢复和提升产能具有精准“滴灌”和托底护航的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深圳是具有全球影响的产业创新城市,是全球产业链保畅通、保循环的重要枢纽城市。此次“金融方舟”行动是对实体经济的有力驰援,对维护深圳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具有解堵点、增效能的“润滑”功能。

实体经济作为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期停摆,也不能长期低位运行,必须尽快回归到常态化的良性循环。实体经济的高质量运行离不开金融体系的保障服务,在目前错综复杂的产业环境下,金融服务需要在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等指标上全方位支撑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深圳实体经济只有在整体循环中才能实现高质量、高效能的创新。要抓住“循环”这一关键点,通过金融循环带动产业循环,通过产业循环带动市场循环,通过市场循环带动经济社会回归优质高效轨道。

此次“金融方舟”行动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联合发力。在严峻复杂经济形势下,深圳政府“有形之手”积极作为,主动担当,通过逆周期宏观政策托底稳市,力挺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起到激活一池春水的作用。通过政府产业大数据,提升融资对接的透明性和有效性。政府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凝聚各方资源要素,起到了稳盘增信的作用。围绕银企对接,政府营造良性环境,引导市场“无形之手”发挥更大作用。企业作为微观主体,保持自我决策,自主适配。中小企业和金融资源按照市场机制对接,按照市场规则有效组合,有利于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新动能新产能。

金融对稳实体稳预期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此次“金融方舟”行动带来的资本流量,对实体经济具有精准施策,倍增放大的关键作用。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恢复常态,日前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给出了当下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总体思路——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深圳要用足宏观政策资源,打通输血供氧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此次银企对接,调动多方金融机构,金融活水的总量合理充裕,体现了扩总量的积极放量原则。签约产业企业侧重基本民生和创新扩能,体现了分类、精准、有效原则。针对企业融资难和流动性问题,在展期续贷、减费降息、风险保障、担保增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丰富了金融“工具箱”,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找到了更多深圳方案、深圳智慧。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评论员 黄青山)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