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改革力度之大,大家已经感受到了。
在我看来,2021的改革有两个鲜明特征:其一是真真切切地向扭曲的既得利益开刀,专啃“硬骨头”;其二是专治各种“焦虑”。
今天,我主要想聊聊后者。
大家对房价高起感到焦虑,于是严厉的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大家对教育引发的内卷感到焦虑,于是“双减”风暴刮起;大家对“996”感到焦虑,人社部、最高法公开明确“996”违法;一些人对容貌感到焦虑,于是市场监管总局拟出台政策,打击制造“容貌焦虑”的医美广告……
这些焦虑的出现,与资本的无序扩张密切相关,“利益最大化即正义”的逻辑,也再次展露出其狰狞的一面。
很多企业家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了然于胸,但其实他还写了另一部名著——《道德情操论》。《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说《国富论》是“阳”,鼓励人们为追求财富大胆竞争,那么,《道德情操论》则是“阴”,告诉我们企业和个人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这,也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眼中的“经济学”。
为谋求利益最大化而制造社会焦虑,并不是经济学的“道”。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里的“放心”二字很关键。事实上,包括禅宗、王阳明心学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关注的都是如何让人“放心”的问题。
今天,我们的社会物质前所未有的丰富,但很多人却感到一个心无从安放,许多人终其一生,心都是焦虑的、漂泊的、无根的,这样的状态,不会有太多幸福感可言。
焦虑蔓延,不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景象,我们的国家显然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一点,并开始着手解决问题。
2021年,是专治“焦虑”的一年。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还只是一个开始。
编辑 陈晓玲 张克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曹亮 党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