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万!中国高校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

2016-04-08 16:10
摘要

教育部7日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同时,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

教育部7日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同时,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

质量报告由4本报告组成,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给予积极肯定,同时直面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力图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在校生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世界第二

《报告》显示,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2000年以来,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国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占据“半壁江山”,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一些重点建设高校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2/3以上,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更加切合实际。2009年之前,新建院校自觉面向地方、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不足80%;2009年之后,100%的新建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

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大幅增长。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3.6倍,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加了4.9倍,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增加了1.7倍。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

中国高等学校中,90%以上的高校成立了专门性质量保障机构,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评价。中国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了一整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立了以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支柱的评估制度,广泛开展国际领域质量保障合作,走出了一条“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质量保障新路子。

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不够、一不高”

所谓“四不够、一不高”,是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短板”问题依然严重;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教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不足,实现由量到质的新跨越仍是突出问题;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绩效评价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还相当严重,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对学习过程体验和就业状况满意度存在不平衡现象,“级差”现象明显。

《报告》反映,中国高等教育对国际上普遍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培养质量文化”等先进理念没有应有重视。现实中高校仍普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传授,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被压抑,创新创业空间被挤占。同时,在全球推行的“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全球大学多维排名”等国际质量监测评估项目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 陈冬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