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专利合作条约》(以下简称PCT)框架下提交了近5.9万件国际专利,成为世界专利申请量最大的国家。
自1978年以来,在PCT体系下,美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一直居于榜首。近年来,世界创新格局向东方转移,中国国际专利申请增长势头迅猛,近20年间,来自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上涨200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去年就预测“中国将在2年内超过美国”。
中国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有目共睹。如今,我们坐上了国际专利申请量头把交椅,这是好消息。然而,振奋之余我们更要保持头脑清醒,现阶段的成果只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国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绝非终点站。总体申请量固然是一个重要指标,专利的人均申请量上我们仍有不小差距,中国创新潜力仍然很大。同时,更要着力提升我国的专利质量和专利转化率,争取在创新竞争的“十项全能”中全面赶超。
要进一步释放企业创新动力。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是高质量专利的催产素。专利申请量中国超越美国,中国企业居功至伟。华为连续三年“霸榜”企业PCT专利申请量第一;2019年,世界前十大PCT专利申请企业,有四席来自中国,前五十中26%是中国企业。正是这些蓬勃发展的中国创新明星企业,合力把中国送上了国际专利数第一的宝座。但是,也有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对PCT制度的了解还不够,国际专利的申请能力仍然欠缺,创新的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水平还较低,这是我们和发达国家企业创新版图上的一大差距,也是我们提高“人均量”亟待挖掘的富矿。
要重视头部企业带动作用,激活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现代创新需要综合调动各项资源,有产业支撑才能如虎添翼。华为、欧珀、京东方、平安科技成为专利申请“Top10”的巨无霸,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拥有优良的企业内部创新生态。然而,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也要防止“跛脚”,避免大企业形成专利垄断,阻碍创新,重蹈硅谷“创新死亡带”覆辙。要完善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创新互动机制,发挥头部企业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规范、知识输出、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优势,结合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应变能力强、信息传导快、市场敏感度高的特点,搭建企业知识产权交流平台,形成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创新矩阵。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但创新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打好配合,创新价值翻倍成长,将使全社会受益。
要提高知识产权转化率。知识产权不是“为申请而申请”,只有“用得上”的创新成果,才能驱动经济社会发展,那些“用得广”“不得不用”的顶尖关键发明创新,更是“一件更比百件强”。
从2019年的数据看,中国知识产权申请在各个热点领域都有成果,在人工智能、通讯技术等热门技术领域的申请量也位居第一。近年来,中国掌握了不少领域的核心科技,这些PCT知识产权,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底气所在。另一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实用新型专利的比例较高,发明专利的比例较德国、日本等国家差距不小。实用新型专利当然有其价值,但其创新规模与应用面一般低于发明专利,因此被称为“小发明”。在“小发明”的基础上建高楼,逐渐提高“大发明”的占比,我们才能在大国竞争中先人一步。
要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创新攻关。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新要瞄准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发展和开发合作双管齐下、均衡发力,既要拥有开放共享的姿态,也要做好开展差异化竞争的准备。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聚焦点,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在这些重点领域下好“先手棋”,卡好专利位,是提高我国国际专利质量的重中之重。
要提高创新扶持效率,打造高绩效创新体系。不可否认,我国一些地方和领域的创新扶持政策还存在“大水漫灌”的问题,有些补贴发放的导向性、精准度还不够,某些个人和企业还能钻政策空子“搞水分专利”。较为粗放的补贴政策,浪费公共资源,也摊薄真创客的资源,影响创新整体质量。要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利用财政科技手段,提高创新资金利用率,全面提升创新财政服务能力和水平。淘汰“假创新”“伪创新”,激励真创新、好创意,尖端创客享受尖端服务,关键领域得到最多供氧,好钢用到刀刃上,创新质量就自然强。
要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打造高绩效专利组合,提高国际知识产权转化率。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意义,就是要让创新者从创造中获得排他性经济利益,从而激励人们参与创造活动。让智慧挣钱,还要挣得多,在全世界挣钱,这就是我们参与PCT框架这一国际专利机制的理由。我们要更加熟练运用PCT规则,在现有知识产权运营上下功夫,让高质量创新获得更大收益,让“看不见的手”更好地发挥引导高质创新的作用。要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入国外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和人才,培植本土知识产权运营力量,使技术创新向生产盈利转化效率最大化,保护创新者正当权益。
国际专利申请量是我国创新强国建设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指标本身传达了一种积极信号:中国经济的体量如此之大,也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PCT申请量上实现超越,合情合理。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个指标,不要陷入量的迷思,也不必否定量的价值。毕竟,质变要有量变的基础,量的超越已经实现,质的超越更需加倍努力。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