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课出现“信息疲劳”?心理教育专家建议:每天做全身放松活动可缓解

读特记者 包力
2020-04-09 12:35
摘要

事实上,学生产生信息疲劳感并不全是与上网课有关。

一位家长向记者诉苦说,他的孩子晚上做梦,手都在划。记者问“划什么”?家长说“划手机屏幕”。疫情时期的学生,面对的信息尤其多,学生一旦成为手机或电脑的主人,他们的自控力怎么样,成为家长焦虑的一个问题。有的家长担心,真的到学校去上学了,孩子是不是已经离不开手机了?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心理学科教研员、资深中小学心理教育专家刘道溶表示,人是环境的产物,家长不必担忧孩子当下的行为将影响他们终身的成长。人的可塑性极强,还有从众心理,一旦复学了,孩子回到以往的校园学习环境,他们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的。

上网课的学生出现“信息疲劳”

相对来说,上网课生理心理上并不是很累,一节课大部分只有30分钟,而且可以“回放”,可以点播,也不用担心老师会点名回答问题。上网课的紧张程度要远远逊色于真实课堂。但学生的疲劳来自信息,是“信息疲劳”。

这种疲劳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上网课。上网课要用电脑手机,每天都盯着电子屏幕,眼睛受不了,心理也受不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信息疲劳”。比如初中生,基本上上午3节课,下午2节课,和传统课堂相比,在线学习主要依靠电脑,主要依靠电子信息。第二方面是各科作业。各科老师都会布置作业,都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布置的在线作业,学生从电脑上获取作业,有的还要抄在本子上,做好后还要上传,老师批改后还要订正。有的老师还要求打卡。都离不开电脑。第三方面是各种开学信息。现在学生最关心什么信息,无疑就是本省开学信息,有的省已经开学了,有的计划开学,有的还没有任何具体信息,学生急啊,于是一拿到手机,就看各种关于开学的网络信息,一看就是十几分钟、几十分钟。同质化的信息长时间的冲击刺激头脑,很容易产生“信息疲劳”。

在几个方面的夹击下,上网课的学生已经出现“信息疲劳”,疲劳程度有深有浅。有的孩子以上网课为名,对手机或者电脑越来越依赖,越来越疯狂,几乎停不下来。当然,“信息疲劳”也会越堆越多、越陷越深。

信息“碎片化”容易导致“信息疲劳”

“我们的大脑有100多亿个神经细胞,每天约记录生活中8600万条信息,所记忆储存的信息量超过任何一台电子计算机,只是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进行了选择性的存储,将99%的信息删除了,人的大脑无法承受过量的信息,否则大脑因充斥庞大的信息有可能会‘爆炸’。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到家长所反映的孩子在上网课过程中为什么出现‘信息疲劳’这一现象了。”刘道溶说。

刘道溶谈到,首先人与计算机根本性的差别是人具有情感需求和现实需求,面对网络每时每刻出现的大量信息,学生自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疫情之前,在课堂上学生需要掌握学科老师要求记住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记住”需要大脑对信息进行深度思考,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概念,大脑有条不紊的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工作,不容易感觉到疲劳。而现在,学生上网课,因为网络环境缺乏情感互动与交流,学习形式单一,学生首先视觉疲劳,大脑有种不堪重负的感觉,好像被信息塞满了,学习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也自然下降了。

深圳某中学对初三、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自己跟不上网络学习的步伐,注意力容易涣散,呈现出“信息疲劳”。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调动和使用全部感官的过程:视、听、触摸、嗅,现在整天盯着网络视频,只顾着接受信息,没有机会“深度思考”,接受的信息呈“碎片化”,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息疲劳感。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哈罗威尔说,一些人“忙于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而顾不得去思考和感受”。他认为不少人接触到的大量信息都停留在表面,“牺牲了深度思考和感受,变得把自己隔离起来,失去了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刘道溶认为,这段话比较恰当的诠释了当下学生上网课产生“信息疲劳”这一现象。

全身放松活动可缓解“信息疲劳”

刘道溶认为,这为教师网络教学提出新的命题:网络教学不能让学生“牺牲深度”。

此外,科学用脑很重要。人的左右大脑各有功能,两边大脑有机会交替使用,人才能保持情绪放松的状态。学生上网课基本上一直在使用左大脑,即语言、数理逻辑这块区域,导致左大脑过度疲劳,甚至出现头疼等躯体不适。她建议家长孩子制定居家学习作息表,每天网课休息时和结束后做一些室内外内全身放松活动,可以有效缓解网课带来的“信息疲劳”。

事实上,学生产生信息疲劳感并不全是与上网课有关。许多家庭平时严格限制孩子使用网络,对于那些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来说,本来就不清楚网络的使用功能,一上网就没有了时间概念,更忘记了上网的学习目的,被一些五花八门的碎片信息所深深吸引。有的学生开始可能对某些方面的信息比较感兴趣,比如各地疫情动态,整天浏览着,但时间一长产生刺激疲劳,分辨不清信息的真假,信息疲劳感反而加深了。

以前一节课结束后是课间休息,学生有短暂的时间做交谈,小学生还玩户外游戏。开了网课后,尽管老师们在备课方面下足了功夫,在线学习还是无法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如果问学生“你为什么要去上学”?多数学生可能回答“有同学可以一起玩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学生对网络上有关开学信息过度关注度的原因了。

刘道溶建议,在尊重、接纳孩子的前提下,与孩子有商有量,在上网课这件事上,初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并坚决执行。家长承担着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作用很重要。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最亲密的关系,父母对孩子表达了真实的感受(不表达不合理的负面感受,如愤怒、绝望等),孩子一定能接受到、感受到,并开始做出改变。家长缺乏教育“权威”,父亲起不到父亲的角色定位作用,母亲也扮演不好母亲的角色,孩子难以养成正面行为。这类家庭需要求助于心理辅导,才能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包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