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疫情期间,有这样一群平凡的勇士,他们挺身而出,始终战斗在一线。第一次组建隔离区,第一次接诊疑似患者,第一次穿防护服,第一次做咽拭子采集……也有恐慌,也有忐忑不安,一句,“这是我们分内的事”,又那么淡定从容。只因,这是身为医者的职责与使命。
叶建华和发热门诊的战友们
临危受命 接诊医院首个疑似患者
叶建华,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他清楚得记得,1月19日晚上,急诊科来了两个病人。临危受命的他,接诊了医院首批疑似患者。
当时,医院的发热门诊还没有完全组建。医院非常重视,院领导及行政、院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都迅速抵达现场。病人是一对夫妻,刚从湖北回来,有着高度的疑似症状。“那个时候,我们已经知道这个病的传染性非常强。”
当即,叶建华被任命为发热门诊小组组长,为病人做咽拭子采集、抽血等相关检查。从未穿过如此严密防护服的叶建华,也心生忐忑。 “当时,没有想太多,只想着要为病人做好检查。”叶建华回忆说。第二天,二人就确诊,转至市三院。疫情期间,叶建华看过的病人中,最后有7个被确诊。其实,每天他也在同看不见的病魔,殊死搏斗着。
淡定从容的叶建华
我们只是在做分内的事
两年前,叶建华从呼吸科调至发热门诊。从接诊医院首批疑似患者开始,两天后医院就正式组建发热门诊医疗队,他为小组组长。人手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从刚开始只有2个医生,到分批从其他科室调来10来人,人力才慢慢充足了些。
有一段时间,发热门诊要24小时采样。那段期间,叫车也难,为赶时间,叶建华常常是踩着单车到医院。“相比面对确诊的病人,我们风险小很多,ICU风险更大,我们只是在做分内的事。”
叶建华的小孩只有三岁,因为夫妻二人都要忙于工作,只得送到岳母家。“老人家70多岁了,我们也实在不忍心。幸好,还有舅舅和舅妈能帮着带一下。”
疫情过后,叶建华说,“想完成年前的心愿,回家陪陪父母。他们一直问起,什么时候回来。他们也70多岁了,想见见他们,安安他们的心。他们知道我在医院工作,但是我也没和他们说太多。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
一周之内高效组建隔离病区
同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工作的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徐继庆,在疫情紧急时分,则高效率组建了该院的隔离病区,为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年初二,徐继庆接到通知,要组建隔离病区。按理说,徐继庆是外科医生,组建隔离病区应该是内科医生来牵头。“当时医院实在是抽不出人了,而且我会看肺部片子。”接到通知,徐继庆二话不说,立刻投入到工作中。
从各科室调配骨干、对病区消毒、隔离……一周之内,徐继庆紧急组建起隔离病区,调配16名医生,38个护士到岗。当时,医院辟出3层楼,作为隔离病区。其中,13层和15层是病区,每层16个房间,可容纳32个人。14层则作为医护人员生活区,以便及时提供治疗服务。
“高峰期,根本不够住。”徐继庆说。在有效对症治疗和准确评估病人病情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病床周转率变得很关键。每天早上,徐继庆的第一个件事就是把30多个病例做一遍细致的梳理,严格核查病人情况,加快病人的周转。
有将近一个月时间,徐继庆都是在医院睡的。“每天大概能睡4到5个小时,我躺下就能睡,起来就能干,这是我们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徐继庆爽朗地笑着说。
截至3月上旬,医院已经没有隔离患者。不过,在记者采访时,医院还留置着隔离病房,其考虑是等整个疫情稳定,学生开学后再撤。
乐观豁达的徐继庆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在这次疫情期间,也深深感受到了这点。” 徐继庆慨言,“中华民族为什么能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总有着这样一群受儒家教育有着家国情怀的人,在国家人民危难之时,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敢冲到前线……”
还有一件事让徐继庆颇有感触。大年三十,徐继庆接诊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通过会诊,符合新冠的一些症状。住院不久后,女孩爸爸开始发烧,来检查和女儿症状一样。“这属于聚集性发病,我们马上进行了隔离。”紧接着第二天,妻子又发烧,也进行了隔离。当时,只有8岁的大女儿在家。在妈妈的电话和视频“指挥”下,大女儿自己煮方便面,叫外卖,生活完全能自理。期间,也有社区的人员上门给予相关帮助。
待3岁小女儿治愈后,要出隔离病区,但父母还在医院。这家人所在社区派人将孩子接回家,在妈妈的远程“指挥”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及时帮助下,8岁的姐姐在家里把3岁的妹妹照顾得妥妥的。一周后,爸爸出院了,大女儿又开始发烧,住到隔离病区。来到医院,徐继庆为这个小女孩竖起了大拇指,称她是“小英雄”。幸运的是,经多次核酸检测,全家人检测结果都是阴性。
“现在的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蜜罐里长大,什么都不会。困难降临,他们也能冲上去。”徐继庆赞赏地说。
非典那年,徐继庆刚来龙岗。“因为是外科,没让上一线,说实话真有些遗憾。” 自那时起,徐继庆就开始对肺部的病例格外关心,致力于做这方面的研究。“这次能上一线,算是补上了这个遗憾。” 同时他也讲到,医院隔离病区的管理,没出一丝纰漏,还要得益于一位在市三院的老同学,给他“传授”了不少经验。
徐继庆有一个儿子,现在澳大利亚读书。妻子刚开始担心他的安危,现在又开始担心儿子。“我相信他能照顾好自己的,他学的是预防医学。”徐继庆乐观地说。“我们的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还反过来安慰我们呢!”
(晶报供稿)
编辑 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