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组织步入整体性变革时期
记者 李萍
2017-02-25 00:25

2月24日在京发布的《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6~2017)》指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6.2万个,比上年增长9.2%。与2014年度的60.6万个相比,数量增长了5.6万个。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类型正日益丰富和完善,已经初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内部生态系统与良性互动的外部生态圈。可以说,我国的社会组织开始步入整体性变革时期。23日,社会人士姚明担任中国篮协主席,表明“管办分离”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蓝皮书指出,2015年全国社会组织数量增长率与2014年度10.8%的增长率相比有不小的下滑,增速下滑说明放宽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政策刺激效应并不是很大,社会组织除了直接登记方面的制约因素之外,还有资金、人才、场地等多个制约因素。但2015年增长数量依然较大,说明中国社会组织数量已经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开始步入质量提升和规范发展时代。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社会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社会组织蓝皮书执行主编蔡礼强特别分析指出,官办社会组织加速转型改革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公平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5年是我国群团组织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共中央对群团组织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要求群团组织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回归“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通过改革激发组织活力、改革运行模式,创新群团组织发展生态”。群团组织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增强在社会组织和各类新型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公平的环境。

目前全国各地很多官办体育组织正在加快去行政化改革步伐,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体育社会组织提供资源支持,拓展更大发展空间,推动体育社会组织与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融合发展。官办体育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改革,代表了官办社会组织整体改革转型发展的大趋势。

不过,蓝皮书也指出,当前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过于倚重购买服务,出现泛化现象;培育扶持政策工具单一化、碎片化,培育整体效应发挥不足;表态性、倡导性政策多,操作性、具体性政策措施少等。

she

 

【读特新闻+】

民营企业基金会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月24日,由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政社合作:治理体系构建与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6~2017)》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并正式发布了《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6~2017)》,蓝皮书指出,民营企业基金会是指由民营企业或企业家发起成立的基金会,它是我国企业基金会中的主体,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蓝皮书认为,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基金会呈现如下状况:一是数量稳步增长,总量和比例仍有待提高;二是资金规模有一定优势,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型基金会;三是地域分布呈东多西少,发展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四是发起人整体上综合实力较强、动机较为正面。

蓝皮书指出,民营企业基金会呈现出与其他基金会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引入企业治理经验,运作比较规范和高效;资金来源自有占主体,使用上有更多自主权;业务范围比较集中,项目实施与企业业务有一定重合;多以项目直接运作为主,公益资金支出较大等。不过,当前民营企业基金会发展中存在独立性不足、关联交易风险、专业人才缺乏、公信力不高、项目运作比较简单等问题。

蓝皮书建议,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民营企业基金会的健康发展,包括纳入统战工作范畴,加强鼓励和引导;鼓励和规范投资行为,防范关联交易;加大扶持力度,鼓励股权捐赠;促进行业组织建设,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管作用;探索“基金会+公益信托”模式,培育发展大型家族基金会等。

另外,蓝皮书还指出,社会组织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生力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可以有效弥补国家、市场和家庭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的不足,对于满足养老服务发展需求、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国务院与相关部委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鼓励、规范和指导,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降低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门槛,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让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养老服务。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组织将进一步向专业化、规范化、透明化方向发展,并成为养老服务的主体力量,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推进养老服务合作,构建完善的综合监管体系。

编辑 左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