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读者对 W. G. 塞巴尔德(1944-2001)可能相对陌生。十年前他的长篇小说《奥斯特利茨》曾被引进,2019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品牌重新推出,时隔一年,新民说再次请翻译家刁承俊操刀,推出塞巴尔德的名成作《移民》,这部作品是塞巴尔德四部短篇小说的结集,首次被译成中文正式出版。
在英法美等国文坛,W. G. 塞巴尔德是一位重量级作家。人们对他赞誉有加。尤其 2001 年初他生前的最后一部小说《奥斯特利茨》出版,引起轰动,被视为新世纪公认的最伟大的德语小说。该小说 2002 年获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2009 年被英国文学网站评为新千年最佳小说。
但对 W. G. 塞巴尔德的热议,则归结于他作品创作手法的无法归类。
塞巴尔德,1944 年生于德国的塞巴尔德,1967 年毕业于瑞士弗里堡大学 ,1970 年起在英国东英吉利大学任职。1980 年代起他开始文学创作。
塞巴尔德的第一本小说《晕眩》(也译《晕头转向》)语言简朴优雅,有评论称是"文学类型的杂烩"。"杂烩"当然是客气的话,不客气的潜台词却是质疑他的"包罗万象"。
《移民》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 1992 年。随后《土星之环》发表于 1995 年。六年后长篇小说《奥斯特利茨》出版,这部作品使塞巴尔德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行列。
塞巴尔德的小说,每一部都与众不同,熔散文、杂文、历史著作、随笔、回忆录、小说、游记于一炉,锻造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学体裁。
有人把他这种揉合了各种元素的写法称为"创意写作",或是"塞巴尔德的漫谈"。心理分析学家亚当 · 菲利普甚至认为他是"某一类新型的历史学家,而非某一类新型的小说家"。而塞巴尔德把自己的作品称为"纪实小说"。在学院高墙内当了二三十年老师的他,承认自己考虑到学术出版的种种限制,才决心打破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推翻虚构与非虚构的壁垒。并放弃叙事小说的常规要素——情节、角色、事件、节奏、冲突、高潮,以平缓节制漫谈式的文本叙述,夹杂大量的黑白照片为历史写照,呈现作品的纪实面貌。在塞巴尔德看来,照片如同现实,终究会消失在时间的灰尘中,而留存影像,只是为了挽留历史的瞬间。他个人有收藏照片的习惯,也会到处拍摄照片。小说中他所使用的大部分照片都是真实的,但也有一小部分出于小说的要求进行虚构。
在塞巴尔德文图互构的作品中,主题多着重于反映局外人、外乡人的命运,进而讨论族群及其历史渊源,有意凸显记忆和回望的意义。
勿容置疑,塞巴尔德的创作受博尔赫斯和卡夫卡的影响。其作品中我们甚至可看到托马斯 · 伯恩哈德、本雅明、胡安 · 卡洛斯 · 昂奈蒂等人的影响。他擅长于细微处理解、实录和见证历史。尽管故事性不强,但思辨性胜出。
我们来看看《移民》。译者刁承俊在后记中说,由于塞巴尔德喜欢使用长句,有时一句长达半页,所以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难度都比较大。他在翻译中尽可能忠于原文。
《移民》包括四个超长短篇小说:第一篇《亨利 · 塞尔温大夫》讲述了塞尔温大夫的一生。他从七岁随家离开立陶宛乡村,本想去美国却流落到英国,一生奋斗,到晚年一贫如洗。他同现实世界断绝联系,动植物成了他惟一可以谈心的对象,最后开枪自杀。作家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塞尔温大夫同妻子不和是因为金钱,还是最后被揭穿的犹太人身世这一秘密?塞巴尔德通过塞尔温大夫的自述,展现了移民生活的艰辛。第二篇《保罗 · 贝雷耶特》讲述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民小学教师的一生。因为家族的不幸,他陷入被驱逐者的忧郁和对德国的复杂情感。第三篇《安布罗斯 · 阿德尔瓦尔特》讲述了移居纽约的舅公带传奇色彩却又悲凉意味十足的一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银行家的管家,但最后住进疗养院,主动接受休克疗法。第四篇《马克斯 · 费尔贝尔》讲述了画家费尔贝尔的一生,以及费尔贝尔母亲留下的回忆录。这些不同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在原居住地和异国他乡的生活处境。
塞氏风格是文本与照片互相拼接,互相比对。这些照片有明信片、建筑、人物、风景、绘画、日记本、门票等等。
书中第一篇小说《亨利 · 塞尔温大夫》收入 5 张风景照,1 张人物照,1 张旧报纸图。第二篇小说《保罗 · 贝雷耶特》收入 16 张图,人物照片占多数,有 11 张之多。此外,练习本上的手绘图 2 张,书信 2 张。第三篇《安布罗斯 · 阿德尔瓦尔特》中有 26 幅图。建筑物占 12 张,其余为日记本、门牌、室内陈设图。第四篇《马克斯 · 费尔贝尔》中图片达 29 张。其中 15 张为建筑物。风景图也占多数。
可见,使用照片成了塞巴尔德一种书写方法。在其后创作的《奥斯特利茨》中,他使用的图片达到了 91 张。小说中,文本因为图像变得生动和丰满,图像又在文本之外传递了历史信息。塞巴尔德语言又极其充满诗意,时常有跳跃的词句,比如"我当时似乎真的看到了死神的模样——为时短暂,恰似一只飞鸟的影子,从我的头上掠过。"正因为细节的合理整合,历史在塞巴尔德笔下栩栩如生。
翻译家潘小松写过一篇评论塞巴尔德的文章《在阴影中写作的塞巴尔德》,他认为,塞巴尔德 1944 年生于德国,因此他的生活一定有着二战的阴影。他还调用这些历史的阴影:大屠杀,欧洲帝国主义,环境的毁灭等等。他进入前辈作家的阴影:司汤达,卡夫卡,康拉德,用自己的调子谱写他们的生活故事。他还进入自己的阴影,回到成长的故乡小村,去美国探亲,搜集死去移民的哥特式故事。塞巴尔德生活在忧郁的阴影中,他的文字里透着乡思,有一种固定的韵致,有着"钟声般的庄严"。潘老师对塞巴尔德的写作赋予了"阴影"内涵。
而国际上赞赏塞巴尔德的作家中最著名的当属苏珊 · 桑塔格。2000 年,桑塔格在《泰晤士文学副刊》撰文,指出"文学大师是否存在"的问题,在结论中她认为"就英文世界来说,尚有几人存在,其中之一就是 W. G. 塞巴尔德"。桑塔格这一番评价令很多人重新注目塞巴尔德的作品。
塞巴尔德的创作手法,确实影响了一批当代作家,如比尔 · 赛尔夫、杰夫 · 戴尔。
《纽约客》因此评论称,塞巴尔德的杂糅风格的作品,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小说的类型,现在预测可能为时尚早。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自博尔赫斯以来,从根本上抹除和重画小说界限的第一人。
2001 年 12 月 14 日,塞巴尔德驱车时突发心绞痛,迎头撞上一辆卡车,随即身亡,年仅五十七岁。
《移民》
[ 德 ] 温弗里德 · 塞巴尔德 著
刁承俊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3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