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环球时报的一篇《记者在武汉拍下的这一幕,让中央赴湖北指导组震怒!》成为刷屏爆款文章。文章记录了武汉一辆满载老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公交车,转了武汉好几个医院,公交车上的老人却因为各大医院无床位而被拒收。看完这篇文章,深圳市卫健委医管处处长李林心里很不是滋味。每次看到这样的报道,他都会不自觉地将场景带入深圳——如果深圳出现“床位不够用”的情况怎么办?深圳是一座超大型城市,也是移民城市、口岸城市,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也是2020年春节流出人口最多的城市:春节前1603万人口离深。深圳还是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通航国际客运城市达61个,疫情输入风险很大。
但深圳没有也更不会让这种“假想”发生。在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单位的努力下,截至3月12日,深圳为抗击新冠肺炎准备的隔离病床已超过5000张;深圳的医疗物资库存也维持到了“给全市医疗机构使用一个月”的水平。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1月中旬,深圳新冠肺炎警报拉响后,市卫健委医管处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摸清深圳医疗资源家底”:深圳有多少医生、护士,有多少救护车,有多少床位,现在住院病人实际使用床位多少?假如发生像武汉的情况,深圳的医疗资源是否够用?调专家、医生又应该去哪里调?仅用了一个下午,医管处就将深圳医疗资源的“家底”列了出来。这张医疗资源列表已具备实时查看深圳各医疗机构的空余床位数、可调用医护人员数和呼吸机、ECMO(人工心肺机)、救护车数量的功能。医护人员从总数细化到重症、呼吸、院感、中医、精神卫生等专业,以便精准调派全市最优医疗资源参与集中救治。
为减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床位压力,1月26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调研后决定:将尚未开业的禾正医院改造成深圳第二病区,收治核酸检测阴性但仍需隔离观察的病例。从确定为“第二病区”到收治首批4名从市三医院转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呈阴性但仍需继续留观的病人,接管“第二病区”的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仅用了36个小时即完成隔离病区、隔离病房的改造。
在调研“第二病区”的同时,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一行还去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建的二期工程考察。1月28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市三医院二期选址的基础上,再划一块地用于建设应急院区。2月19日,市三医院应急院区完工。建成后的应急院区可提供1000张床位,这1000张床位中,有近800张负压床位。应急院区还配备了16张ICU床位、两个手术间。患者可以在这里完成“确诊-收治-手术-观察”的全医疗流程。
在这期间,市长陈如桂、副市长吴以环带着卫健委的相关处室还考察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等深圳新建的,尚有较多空余床位的新医院。“这些医院病床的使用率还不高,可以作为后备院区。”李林解释道。
一边增加床位储备,一边最大限度腾挪出市三医院的床位以便“集中收治”,1月28日,医管处布置:在2月1日前,将市三医院所有非传染病病人转到其他医院,尽可能多地留出床位。“到2月下旬,深圳备好了5000张可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疑似患者的床位。一旦疫情严重,这5000张床位可以随时投入使用。”李林表示,在床位的准备上,深圳市政府的态度是“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用20天建起来的市三医院应急院区
各地防护物资告急,深圳缺不缺?
“床位不够,物资断档”,这样的武汉曾一度让全国人民为之“揪心”。事后,市卫健委规信处四级调研员温莹莹回忆,深圳的物资保障也有过一段“让他们心悬到嗓子眼”的时间。
温莹莹与财务处所在的市卫健委物资保障组主要负责给深圳医疗机构“找物资”。1月27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出《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物资保障工作方案》后的一周,是温莹莹和同事们心最悬的一周。通过信息系统监控我市医疗机构防疫物资储备情况,国家要求储备的44种防护物资绝大部分都只有三四天的库存。防护物资中最重要的防护服、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都在紧缺之列。“大概1月30日左右,有两三天,N95口罩、防护服的库存只够用一两天了。当时许多医院都发出了‘接受物资捐赠’的通告。”温莹莹说,这些物资捐赠通告发出去后,立刻得到了回应。很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纷纷想办法帮助医院渡难关。
2月1日,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及复兴基金会,从国外运回22600套防护服和9484个N95口罩捐给了市卫健委,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接收社会捐赠的同时,市卫健委也在大力调拨系统内物资及向市、省两级物资保障组请求帮助。在物资紧张时期,市卫健委从罗湖区人民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等物资储备相对充裕的“非前线医院”紧急调拨了9000个N95口罩与4960套防护服至市三医院。“市三医院和疾控中心是此次防疫阵线的第一梯队,所有的物资保障都优先向他们倾斜。”靠着内部物资调配与社会捐赠,深圳一点点度过了“物资紧张”时期。
“物资紧缺那段时间医院也想了很多办法节约物资,本来4个小时应更换一次的医用外科口罩延长至一天才更换,甚至降级使用,工业用的N95口罩上面加一层外科口罩用。”温莹莹回忆,有段时间市三医院的防护面罩很紧张,医护人员就将一次性防护面罩用酒精消毒后再重复利用。为了尽可能地保证物资不被浪费,市卫健委专门成立专责小组,现场督导市三院、市疾控中心、北大深圳医院等单位的物资储备情况,核查每日实际使用情况。“派专人到现场督察,当时要求一线救治医护人员才可以用N95口罩。要求各单位建立单独的防护物资收支盘账,列明收发清单。” 温莹莹介绍,当时委里物资保障组的同事还通过各种微信群和渠道找物资。找到可以采购物资的渠道,再一一打电话核实。“这当中也有不少骗子公司。”紧急的时候,物资保障组甚至联系了深圳一些制衣厂,让他们转产医用防护服。不过这些工厂的生产条件难以达标,改造耗时较长,量产方面也难以满足需求。
2月初,各方的捐赠都纷纷进来,市物资保障组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深圳的“物资缺口”一天天缩小。“到了2月中旬,就缓过来了。国外的大宗采购通道也畅通了,海关的流程也走顺了。”温莹莹介绍,市三医院最高峰期N95一天要消耗2000个,防护服1500套,一个大单捐赠和一宗大额采购可以撑好几天。“深圳的爱心人士还是挺多的。”
温莹莹介绍,截至3月10日,深圳市卫健委累计收到了93家爱心集体及个人的捐赠,这其中包括N95口罩11290只、医用外科口罩47590只,防护服64507套。针对捐赠物资,市卫健委采取“不过夜原则”——当天接收,当天发放。此外,疫情期间,深圳市医疗卫生系统紧急调剂给市三医院、市疾控中心等一二线梯队医疗机构使用的N95口罩超过5万个。市物资保障组向市卫健委拨发的医用外科口罩达10万个,N95口罩2万个。
温莹莹认为,深圳采取的“四个集中”原则确保了物资保障的有的放矢。“在这次疫情中,深圳的爱心企业和个人也发挥了很大的能量,为深圳的物资保障作出了很大贡献。此外,市三医院采取的视频查房等措施也节约了一些物资。”
腾讯捐赠的物资解决了燃眉之急
精确到分,物资这笔账深圳红会算得清清楚楚
这次疫情的物资保障工作中,深圳市红十字会也是砥柱力量。截至4月3日12时,深圳红会共接收抗击疫情捐款2461万元,已拨付捐款2446.27万元。接收到的224批抗击疫情捐赠物资已全部分配完毕,捐赠物资折价合3506万元。
“凌晨4点,赶往广州接机。太早、困,忘记拿点儿吃的。6:08,原定6:40到达的鹿特丹至广州的航班提前降落,5大箱3万个医用口罩经荷兰华侨之手到达广州。”这是深圳红会工作人员2月11日的工作日志。做完清单、转运和物资清单制作等工作后,当天晚上7点,他才回到家。
1月21日,新冠肺炎疫情警报拉响后,深圳红会的24小时热线率先启动。1月25日,深圳红会通过公告和媒体向外公布了24小时热线电话号码。深圳红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热线号码公布后,捐赠电话骤然增多。起初是境内联系居多,随着国内库存防护物资的减少,更多的捐赠单位开始向境外采购,来自境外的捐赠逐渐占了主体。
为保障捐赠物资转运的“零延误”,此次深圳红会采取了大量创新工作机制。最初,意识到国外物资通关转运非常重要,深圳红会及时加强与海关等部门的联系。1月30日上午,深圳红会就与深圳海关就境外防护物资捐赠快速绿色通道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建立密切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后来国际航线对中国的缩减,香港机场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防疫物资国际通路。为此,我们又再次与深圳海关及其隶属关蛇口海关深入探讨,着力推动防疫物资通过香港—前海之间的航空联运跨境运输,物资不需在香港海关进关,大大节省了物资通关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市红会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双方对外设立24小时通关业务咨询热线,为各类进口主体第一时间提供指引。
在疫情期间,湖北省红十字会及武汉红十字会的负面报道再次将红十字会推上了风尖浪口,深圳红会也承受了巨大舆论压力。“所以我们一直是在顶着压力工作。”该负责人说,自防疫工作开始,深圳红会便确定了工作总目标:依法依规、规范便捷、有序稳妥、公开透明,并要求全体干部员工严格照“四统一”——统一数据、统一口径、统一报送、统一发布的原则推进防疫各部分工作。疫情期间,深圳红会官网及微信公众号从疫情开始就每天坚持发布疫情相关信息,下午3点准时公示前一天12点到当天12点接受款物及分发信息,并同步报送给市防控指挥部,推送给深圳各大媒体,接受社会全方位的监督。
深圳红会的做法得到了捐赠方和接收方的赞许。许多捐赠方称赞深圳红会是一股清流。
“我相信深圳政府,相信深圳市红十字会。”从泰国人力背回8000个口罩的深圳口罩哥郭春雨将其中5000个医用护理口罩捐给了深圳红会。第二天下午,他就收到了深圳红会将物资转交深圳市卫健委的短信通知。
在海关、深圳红会的配合下,国外捐赠物资以最快速度完成对接、清点等工作
更多保障,他们也在行动
自1月19日深圳确认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深圳市医保局就动了起来。“1月20日,我们紧急了解到疫情防控紧缺药品和医用耗材情况。”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月21日,市医保局即开始督导深圳交易平台梳理疫情防控救治药品的招采供应情况,盘点仓储数量,建立“每日一报”和“要情即报”制度,提前做好药品的库存准备,保证药品配送企业响应快速,及时满足深圳市医疗机构防控救治药品应急采购需求。据了解,截至3月2日,市医保局累计协调深圳市3家救治医院防控救治药品订单数量123条,订单金额达1396万元。其中,仅市三医院的防控救治药品协调订单数量就达到71条,涉及品规数量34个,订单金额1224万元。
依赖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即便在最紧张的时期,深圳的医疗资源与物资保障也做到了“紧而不缺”。
(晶报供稿)
编辑 李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