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晚,一个名为“天府少年团”(Panda Boys)的男子偶像团体宣布正式出道,这个团体由7名小男孩组成,平均年龄只有8岁,引起巨大争议。24号晚间,其背后娱乐经纪公司宣布男团解散,结束了这场拿孩子当“工具人”的闹剧。
“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换上一身成熟打扮,做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动作,“Panda Boys”出场亮相让人“本能不适”。未成年人本该享受单纯的童年时光,却要在聚光灯下承受巨大压力,过早迈入成人社会,很难说不会对身心产生负面影响。
与传统“童星”还不大一样,“组团出道”的偶像团体产业化程度更高,依附于娱乐经纪公司的程度更深,竞争也日趋白热化。某种意义上,现在,一个儿童想要成为偶像团体的一员,固然要有些专长,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甘愿成为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的娱乐产业链上的一颗“螺丝钉”。这也是为什么,看似五光十色的世界中,低龄偶像团体的风格却高度同质化,甚至“成长轨迹”都高度重合。
一些娱乐经纪公司热衷打造低龄偶像,目的也极其明显:未成年人“签约”成本低,是挣钱的“潜力股”,易于控制且“单飞”成本高。在强大娱乐资本面前,本就处于弱势的未成年人,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又如何健康成长发展自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几年,偶像团体频走低龄风。十几岁的少男少女,纷纷被“打包”成男团、女团,登上舞台。没想到,现在竟有人把手伸向了8岁的小学生。从广播电视时代到移动网络时代,童年加速消逝让人忧虑。
被资本裹挟、被标签定义、被流量绑架,低龄偶像团体中的未成年人,正沦为“工具人”。屏幕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受到低龄偶像团体影响,开始做起了“成名梦”。前几年,有教育机构对北京一些小学生的“理想”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接受调查者中有八成的理想职业是当网红。固然,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想当网红并没啥不好;童年的理想,也未必会最终付诸实践。但是,孩子们的理想如此“整齐划一”,着实值得让我们审思偶像团体与新媒体的发展对未成年人造成巨大影响。
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代表作《童年的消逝》中,曾经深入批判了电视对儿童成长带来的危机。在他看来,电视发展带来娱乐化趋势,让纯真童年消逝,这是一个轻视读写能力、放弃文化秘密的社会对于儿童生命的直接戕害。当下,被商业化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低龄偶像团体,就像是被打了催熟剂一般加剧膨胀。未成年偶像在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年岁,就成为被消费的商品;低龄偶像团体的风靡,让儿童和成人的边界更为模糊,继而将更多儿童过早推进了成人复杂的世界。
未成年人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相关部门早已三令五申,严控未成年人参加各类节目,严禁炒作童星等失序行为。Panda Boys受到舆论挞伐,闹剧迅速终场,说明政策已经发挥出效果,相信偶像团体低龄化之风会很快刹住。儿童成长关系国家未来,要还给孩子一个干净的成长环境、媒介环境。目前,一些新媒体平台,也正在有关部门指导下,试行青少年模式等系统。让童年慢点消逝,需要包括娱乐业、传播者在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高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认识,担负起保卫童年的社会责任。
(原标题《特评:“8岁男团”解散,希望拿孩子当“工具人”的闹剧就此休矣》)
编辑 范锦桦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