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屡获国奖。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深圳企业、科研机构和单位荣获16项国家科技大奖。
据了解,深圳获奖总量为历史第二,取得两项零的突破——首次由本土科研机构主持的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首次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企业参与协同创新效果显著,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深圳取得两项“零”的突破
深圳16个获奖项目覆盖了三大奖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
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持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项目,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深圳市科研机构主持的项目在该奖项中零的突破,标志着深圳原始创新的突破性成就。
该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时间为10年,可谓十年磨一剑。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杨震、龚建贤等主要完成人,以我国科学家从传统中药中发现的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为合成对象,发展了高效的有机合成新方法和新反应,开拓了高效的合成新路线,实现了抗癌和抗艾滋病活性天然产物Schindilactone A等10多个复杂天然产物的首次全合成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形成重要影响,提升了我国合成化学的国际地位,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和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项成果引来国内外高度赞誉,被誉2000年以来全合成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
华为、中兴、宇龙三家深企参与攻关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也是深圳第一次荣获该大奖。
该项目抓住全球4G发展的历史机遇,突破重大核心技术,提出了主导TD-LTE国际标准,扭转了我国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了我国全产业链的群体性突破,跻身国际领先阵营,重塑了世界产业格局,实现了TD-LTE全球广泛应用。
华为、中兴、宇龙三家单位在TD-LTE技术标准创新、系统及芯片、终端产业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企业协同创新效果显著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是深圳获奖者的一大特色。”深圳市科技创新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地位凸显,非常吻合深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特点。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明了深圳彩电企业的雄厚研发实力。
技术发明奖体现了获奖单位和完成人的原始创新能力,深圳市获该奖项的3个项目包括: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袁建成、马亚平、刘建参与完成的“多肽化学修饰的关键技术及其在多肽新药创制中的应用”、深圳市瑞丰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裴小明参与完成的“多界面光-热耦合白光LED封装优化技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甘玉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何均宏参与完成的“支持服务创新的可扩展路由交换关键技术、系统及产业化应用”。
从获奖名单可以看出,深企尤其是众多知名企业积极参与协同创新,16个获奖项目中企业联合攻关的就有15个,占总数94%。其中,华为连续第10年荣获国家科技奖,彰显华为作为深圳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地位,更显示出华为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通信行业巨头的引领作用。
市科技创新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获奖项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深圳企业善用“外脑”。与深圳企业合作获奖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13所国内高校,还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10家医院和科研单位,为深圳创新注入活力。
深圳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深圳今年获奖项目覆盖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有7个项目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约占获奖总数的44%,表明深圳重点推动的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突出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获奖“富矿”。
无论是深圳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是2013年底出台的未来产业规划,到目前形成了序列化、相对比较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是深圳前瞻性布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下,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本市生产总值19492.6亿元,同比增长9%。
国家科技三大奖均有斩获,证明了深圳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深圳创新驱动发展实践效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1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约50%,占全国一半,连续10年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目前,深圳市已有南科大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等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科研机构落户,拥有国家、省、市级各类创新载体1493家,覆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为强化源头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 白驹